请输入关键字

【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鄂崇荣委员: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3-03-13


编者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策划推出《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专题访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本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青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鄂崇荣研究员。鄂崇荣表示,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他建议,在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教育基地,培育研学旅游线路,促进国家文化公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

中国网:您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从民族文化的视角怎么认识国家文化公园?

鄂崇荣: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家文化公园象征着国家精神,是承载中华文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空间。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我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有很深的感情,从爷爷辈开始,一代代人为保护利用黄河付出了很多辛劳。黄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共有共享共铸的代表性符号。我们这一代要围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黄河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我想,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如何阐释“国家标准”“国家意识”“国家精神”等理念,如何在整合原有的地域认同、民族认同过程中,构建好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中国网:您长期关注参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调研和梳理工作。您认为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面临哪些现实问题?

鄂崇荣:以我参与比较多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我们调研发现,不同的园区,不同的地区,有点突出地域的特质,而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家”两字的宏观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欠缺一点。黄河流域世世代代生活着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黄河流域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各地打造本地地域文化时,多注重对本地特质挖掘,思考体现“国家意识”“国家精神”等理念力度不够,探索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动空间化整合、实施分区化管理、做到联动化展示中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的氛围不浓。我觉得,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很好地解决,可以利用好各地的文化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走向共同富裕。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应该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助推黄河沿岸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不同区域板块发挥比较优势和良性互动,促进黄河沿岸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推进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共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青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鄂崇荣

中国网: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如何更好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鄂崇荣: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建设,它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等都有密切联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更应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要考虑园区内外人民的利益。要和生态保护优先结合起来,跟民族地区,包括园区内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因为国家文化公园是全民共享共有共建的文化公园。

第一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推动黄河国家公园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功能互通、体系互构、过程贯通、成果共享、互促共进;第二要赋予国家文化公园更多精神内涵,比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共同富裕的意义,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等;第三要处理好黄河流域不同特色文化带之间的承接与兼容,推动沿黄河流域相关的热贡、格萨尔、羌族、河湟、陕北、河洛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深度衔接和融入;第四要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将世界著名河流文明“引进来”,让世界读懂黄河故事、读懂中华文化、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第五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议在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教育基地,培育研学旅游线路,向当地群众和研学旅游者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中国网:青海作为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叠加地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融入这项国家文化工程?

鄂崇荣: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长征、长城、黄河、长江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青海还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目前拥有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但又各不相同。我觉得青海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前提就是要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目前已有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围绕原有的博物馆,场馆,景区,名镇名村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并赋予时代元素、时代精神,而不是另起炉灶,建一些新的建筑,新的博物馆,对生态环境进行一些干扰,甚至是破坏。

此外,在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把“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国家文化公园,拥有文化多样性的独特之处。我觉得,还是要利用好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打通历史与当下,顶层与实践,争取让冰川雪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造福于民。我想,未来建设完成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成为黄河沿岸各族群众的“致富园”“团结园”“幸福园”,是不断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平台。

中国网:青海如何利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

鄂崇荣: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应积极引导树立“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和基本走向,深度解读阐释黄河沿岸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而切实增强沿岸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青海地处中原儒释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北方草原萨满文化的交融地带,属于多元文化传播和汇聚之地。黄河青海流域是黄河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展示带,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奇幻奇妙的昆仑神话、和美交融的河湟文化、传承神秘的格萨尔文化、精妙入神的热贡艺术等等,在这里和美共荣、交相辉映。我们应当深入挖掘青海的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

千百年来,黄河源头与万山之祖昆仑山密不可分,河源昆仑,河出昆仑,成为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乡愁和精神家园。黄河源头、昆仑山等文化符号使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思想感情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今海内外许多中华儿女仍不畏千里万里朝圣昆仑山、走近黄河源,中国三分之二的民族在历史记忆中将昆仑山视为自己祖脉发源之地。青海要深入挖掘新时代黄河源头的故事,为进一步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作出青海贡献。

(记者:胡俊;摄影:李培刚;摄制:刘昌 章震 王哲 尤自秀;策划:胡俊 高琰鑫;制片:许浩成;监制:詹海涛 任慧;总监制:薛立胜)


声明:本内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制作,转载需注明来源。


往期回顾【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周庆富委员: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张广汉委员: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

     【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贺丹委员: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要统筹规划好人口资源

     【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戴斌委员: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为文旅融合提供全新动能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