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周庆富委员: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时间:2023-03-06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作为集中打造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国家文化公园在新时期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展现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力?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策划推出《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专题访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从规划设计、文化内涵、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人口资源等多层面多角度,共同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本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

中国网:作为一名文化艺术界的新委员,您今年主要关心哪些话题?

周庆富:担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在文化艺术领域工作已经30年了,我深刻地感受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的艺术研究、教育和创作机构,在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文艺评论和国家智库的建设等五大方面,都承担了很重要的职责。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次大会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文化艺术界的“老兵”,我特别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以及构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还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方面。尤其是“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说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我们如何把它阐释好、发扬好?如何加快中华文化三大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这也是去年10月组织安排我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以后深入思考的问题。

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也是我十分关心的话题。这10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金,从顶层设计到每一步的实施它涵盖了中华文化的三大方面,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入发掘。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每一步都关系着我们的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这些文化是交织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些都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密切联系。应该说它涵盖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甚至更广泛的历史和地理概念。

周庆富委员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2021年2月9日,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京成立,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工作机制建设开启新的阶段。您如何认识国家文化公园?

周庆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国家文化公园的数量从四个增加到五个。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跨度之大、涉猎之广,可以说除了港澳台和海南省之外,包含了我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国际上几乎不会再出现一个体量超过中国的国家级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的灵魂是文化,可以说是一篇大文章、一部史诗级的“大棋局”,无论是长城、大运河,抑或长征、黄河,乃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庆富委员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请介绍一下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的定位,当前及日后要做哪些工作?

周庆富: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组建,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工作机制建设开启新的阶段。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内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专家组,分别对接服务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发挥咨询、评议、研究和传播职能作用。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委员会的日常运作、协调服务和组织管理,力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凝聚专家智慧,为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专家力量。

两年来,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下,秘书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咨询、评议、研究、传播等作用,组织委员遴选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评议工作,举办、指导、支持各级各类学术研究活动,并积极开拓创新,通过短视频、研究报告集等多维度推进国家文化公园传播工作。

我认为,今后秘书处要发挥两大作用,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落实工作职能。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强化责任担当,开展实地调研,发挥咨询评议作用,组织研修培训,扩大交流合作,增强研究平台建设和成果推广发布,讲好国家文化公园故事;二是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文化工程,具有独创性和首创性,秘书处要做好人选选配,继续实事求是,引领创新,为实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要求而努力。

《国家文化公园40讲》封面,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中国网:您编著的《国家文化公园40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传播国家文化公园理念价值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您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周庆富:这本书是我还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工作时候写的一本书,当时刚启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无论是长城、大运河、抑或长征、黄河,乃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命脉之河、文脉之河——它在沉默无私付出中,孕育着沿线土地;在引动交流融合中,汇通着南北人文。伟大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不朽史诗。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走”的文化,一路走一路传播革命的过程。所以说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掘好,传承好。联想起当年毛泽东说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可以说万里长征把我们这种革命的文化阐释地淋漓尽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黄河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生态,处理好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相互关系。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如何更好统筹推进?

周庆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际上是一个集保护、发掘、利用、开发、展示,以及对外宣介至少6大方面的大国工程。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友人了解、体验、感知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时空标识。从行政区划上看,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区域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和海南以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任何地区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都不可能是单独规划、独立进行的,必须不断强化系统思维,切实树立“一盘棋”的观念,特别是要处理好“点和线”“古和今”“形和魂”“人和物”“静和动”五对重要关系。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级的文化公园,其关注点不能只局限于一个景点、一个场所甚至一个区域,还要看到纵横交叉的线所形成的更多内涵丰富的点。

所以我提倡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此前我到一个地方看古长城,当地可能是为了打造这一个古镇,就把当地的居民迁走,我们去了以后感到的是慌,觉得失去了这种烟火,不够接地气,可能景区就更难发展的好,文旅融合做起来可能就更困难了。这里“人和物”的关系,包括“动和静”“古和今”的关系都涉及到了。所以我觉得整个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它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大书特书。我们怎么来提炼这些精神标识,包括我们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就应该自下而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全民来参与。让大家找到一种我们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一些精神标识,不管是长城的、黄河的还是长江的等等,这样也有利于构筑我们国家文化公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中国网:立足新时代,文化艺术领域如何发力“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周庆富:把国家文化公园真正建设好,要依托国家文化公园把沿线区域的文化艺术真正搞活,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东西。要坚持立足系统性,把故事铺垫好、讲完整,把后续的故事发掘好;坚持立足整体性,做到全国地方“一盘棋”、党史四史“一盘棋”、红色绿色“一盘棋”;坚持立足时代性,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人民铁血抗争、不畏强暴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进新时代的故事,这样就能更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其在不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与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中,为坚定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伟大实践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大国际传播力度,集中力量打造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这五大文化标识为形象主体的中国形象,策划一系列以之为核心的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传播矩阵,向世界讲好长城故事、大运河故事、长征故事、黄河故事、长江故事,讲好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故事。

中国网:中华文化要实现广泛认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艺术研究领域应该怎么做?

周庆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为我们的艺术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认为,应该打造一些具有中华民族标识的高质量的精神符号,我想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也有这种考量。

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复制品)

中华文化要实现广泛认同,要按照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还要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最根本的要求进行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在世界艺术研究中,还是以西方艺术史、艺术理论为核心,中国乃至东方的艺术和美学处于边缘地带,我国艺术研究要扭转这种以西方叙事和话语为中心的艺术理论体系,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我们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艺术的学术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摆在我们艺术研究工作面前的十分迫切问题,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

此外,我们还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立足整体优势,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艺术评论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方面的研究上加大力度。我们要从根本上、从历史上、从我们传统文化上找到自信的根源,为我们真正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应用研究,并指导我们的文艺评论形成文艺高峰,推动走向世界。

中国网: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很多贡献,未来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

周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1951年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的,除首任院长梅兰芳外,还有黄宾虹、管平湖、杨荫浏、程砚秋、吴晓邦、王朝闻、张庚、葛一虹、侯宝林、周汝昌、陆梅林、冯其庸、郭汉城、刘梦溪、冯双白等一批文化艺术的顶尖人才。作为国家级的艺术研究、教育和创作机构,70多年来,都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要职责,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推动了中华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要立足中国特色,开拓国际视野,坚持为人民立心,为民族立魂的理念。在研究生教育上要把教材进行一个统筹的规划和建设,打造反映中国特色的、反映新时代变迁,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艺术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时代担当、德艺双馨,敢于并有能力去书写这个时代,并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精神的艺术人才。我很有信心和广大艺术工作者一起,为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作出我们的努力、作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网: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哪些经验分享?未来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周庆富:文化交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吸收和借鉴全球多样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外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要途径。自1979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同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赴国外及港、澳和台湾地区开展讲座、研讨、展览、展演等学术交流活动,努力畅通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传播渠道。近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对外交流活动中更加注重提升层次和扩大影响。许多对外交流活动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活动品牌,在推动我国文化艺术“走出去”、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举办了“中欧文化对话”“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亚洲文化论坛”“中美文化论坛”“中俄文化艺术论坛”“‘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世界儒学大会”“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

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立足整体优势,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争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艺术评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艺术语言无国界,是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国风貌最好的载体,中国艺术研究院要强化使命担当,要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用文化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为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记者:胡俊;摄影:尤自秀;摄制:王哲 章震 ;策划:胡俊 高琰鑫;制片:许浩成;监制:詹海涛 任慧;总监制:薛立胜)


声明:本内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制作,转载需注明来源。

编辑:李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