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举办第27期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12月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举办第27期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图像的艺术审美”展开研讨,挖掘科学图像与艺术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动态叙事逻辑,探索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并协助拍摄的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在CCTV-9播出。12月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并协助拍摄的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推出。胡文彬、吕启祥、张庆善、孙伟科等专家作为学术顾问参与拍摄录制。该纪录片共6集,每集50分钟,历时三年半精心打造而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艺术研究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正式印发。12月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后勤保卫处起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艺术研究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正式印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举办“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作造型研究”论坛。12月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举办“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作造型研究”论坛。此次论坛是全国范围关于“主题性雕塑创作研究”的首次论坛。全国九大美院和重要机构学术带头人围绕“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作造型研究”展开交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2021年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共享非遗项目清单梳理线上会议。12月8日—1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2021年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共享非遗项目清单梳理线上会议,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等九个边境省(区)非遗中心及相关专家共同梳理非遗项目清单。
中国艺术研究院新时代文艺思想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行第92期青年文艺论坛。12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新时代文艺思想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行第92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为“‘主旋律’文艺和文化强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策划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图录丛刊”系列出版物首发式暨“韬藏而日章”——传统艺术收藏展开幕式。12月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文化艺术出版社承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图录丛刊”系列出版物首发式暨“韬藏而日章”——传统艺术收藏展开幕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代表、院学术先贤家属、各界新闻媒体及研究生代表等参加了活动。为庆祝建院7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策划编辑古琴、戏衣、陈旸《乐书》及中国早期女影星影像四个选题,并以图录和影印形式出版。“韬藏而日章”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次以收藏角度策划的综合性藏品展览,立足70年来累积的传统艺术收藏,本次展出馆藏珍品432件,展览图录同期出版。
《中国摄影家》杂志主办“丰碑永存——纪念林希之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12月11日,《中国摄影家》杂志参与主办的“丰碑永存——纪念林希之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厂区举行,展示公元的物质遗存和文化内涵,弘扬林希之等老一辈“公元人”的开拓创新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第十一届两岸汉字艺术节。12月17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本届艺术节以“黄河母亲”为题,以“汉字艺术与黄河文明”为创作内容,在常设书法、篆刻艺术展的基础上加入了雕塑汉字艺术展,共展出来自两岸的名家书法作品100件、名家篆刻作品100件、名家雕塑作品14件、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101件。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篆刻院、雕塑院完成了线上展览制作及作品集出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举办第39期“影视大讲堂”。12月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举办第39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的主题为“'元宇宙':基于人机社会交互的电影及其未来发展”,由孙承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董未名研究员担任主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成立70周年座谈会。12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与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领导、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老艺术家、学者、导师、以及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座谈会,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召开咨询委员会第八次会议。12月22日,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在线召开了咨询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会议讨论了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2022至2026年中期发展规划、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非遗培训工作的开展以及咨委会委员增补和续聘等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寄情于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写生创作汇报捐赠展”。12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的“寄情于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写生创作汇报捐赠展”在炎黄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现场展出了153幅现场写生和基于写生的创作,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和风景等多个题材,融聚工笔、重彩、没骨、写意和抽象等多种技法,展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系列活动的阶段性创作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主办“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第四届院展暨院专题系列展“当代名家瓦当题跋邀请展”。12月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主办的“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第四届院展暨院专题系列展“当代名家瓦当题跋邀请展”在炎黄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104位当代篆刻家的作品,包含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50人,特邀作者54人。“当代名家瓦当题跋邀请展”汇集了101位艺术家的瓦当拓片题跋作品。由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的100件齐国瓦当原件也在现场展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古琴艺术数字文创专场活动”举办。12月3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古琴艺术数字文创专场活动在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举办。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腾讯合作开展了古琴艺术的系列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实践,以更广泛的信息发布、更深层的内容传递、更多样的互动形式,面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普及古琴文化知识,展示古琴艺术魅力。本次合作重点对“枯木龙吟”“鸣凤”等30张院藏古琴进行三维数字化采集,建立了院藏古琴的三维影像数据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学习宣传活动。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制定并下发了“宪法宣传周”学习宣传活动实施方案,院属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开展网络学习,激发全院工作人员学法尊法用法的积极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9位学者作品入围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终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静、李新风、贾磊磊、项阳、张颖、蒋慧明、金宁、毛小雨、秦兰珺共9位学者的作品入围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终评,其中著作2部、长评3篇、短评4篇。
《杨荫浏纪念音乐会专辑》黑胶唱片正式发行。12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出品、华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杨荫浏纪念音乐会专辑》黑胶唱片正式发行。
《民族音乐参考资料辑录》和《中国传统音乐考察报告》丛书,入选“2021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纂的《民族音乐参考资料辑录》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艺术与文献馆联合编纂的《中国传统音乐考察报告》,两套丛书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
《舞蹈学》集刊正式出版。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舞蹈学》集刊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舞蹈学》集刊的出版,代表着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1994年停办《舞蹈艺术》学术丛刊后重新拥有学术阵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媒体管理办法》正式印发。12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信息中心起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媒体管理办法》正式印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资金支出审批管理办法》正式印发。12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财务处修订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资金支出审批管理办法》正式印发。该办法明确规定科研课题负责人对一万元以下的科研经费支出进行审批,进一步简政放权。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和院党委办公室联合承办“经典党史题材影片播映活动”。4—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和院党委办公室联合承办“经典党史题材影片播映活动”。活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4个历史阶段为基本线索,遴选《建党伟业》《建国大业》《横空出世》《十八洞村》等8部经典影片,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学者作专业解读导赏。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举办4期“中国建筑艺术与遗产保护论坛”。2021年下半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共举办4期“中国建筑艺术与遗产保护系列论坛”,主题包括“长城遗产保护”、“传统营造技艺”、“长城遗产研究与保护——中英长城比较”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与建设”。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举办8期培训班。2021年下半年,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为中国、菲律宾、孟加拉国、越南、老挝、太平洋地区小岛屿国家、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8期培训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举办14期“杨荫浏讲坛”。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举办14期“杨荫浏讲坛”,论题包括:陈燕婷《南音的北京传播》、陈瑜《泉州弦管百年生态》、王清雷《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对象与方法》、孙晨荟《<牛津手册:圣经在中国>圣经和中国教会音乐》、王娅蕊《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发展机制》、乌兰杰《“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与蒙汉音乐交流——试论蒙汉民歌中的同宗曲调与同类曲调》、张居中《9000年前的世界音乐丰碑——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王子初《贾湖骨笛与黄河音乐文明的起源》、李玫《“燕乐二十八调”的历来认知争议和实际情况》、张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方法——以“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为例》、高德祥《敦煌壁画中的经变乐舞》、中国艺术研究院70周年院庆“前海论坛”系列活动《“音乐研究所的学术传统和学科发展”座谈会》、郜向平《墓葬研究三题——明器、随葬与献祭》以及常怀颖《考古学视野中的古代中国乐制和乐礼起源》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开展“思政大讲堂”党史教育系列讲座。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共组织开展5场“思政大讲堂”党史教育系列讲座活动。由韩子勇、李树峰、祝东力、高俊虎、刘春主作为主讲人,讲座题目分别为《学党史,攀高峰》《学习党史人物,树立新时代择业观》《中国共产党与文艺》《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做新时代优秀接班人》以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圆满完成2021年度黄河文化研究课题相关工作。受文化和旅游部政法司、科教司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21年初组织开展2021年度黄河文化研究课题相关工作,沿黄九省区2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获准立项。截至12月底,17家立项单位如期通过结项鉴定。根据结项成果,组织编辑《2021年度黄河文化研究课题成果内部资料汇编》,圆满完成黄河文化研究课题相关工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打造智慧教室和信息化服务平台。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科功能和教学需要,配置相应设备,建设16间录播教室,实现了移动终端无线投屏、随堂录制、远程直播及互动等功能,满足日常上课、交流研讨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等各种活动需要。同时,研发定做摇臂支架,将美术创作专业老师艺术创作的过程实时投射到高分辨率大屏上,做到细节清楚、纤毫毕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智慧教室的建设也为搭建教师教学课程数据库、留存宝贵的教学影像资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竣工落成。自2019年3月开工以来,在中央和部领导的关心领导下,在机关司局大力指导下,工程已于2022年1月5日竣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