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髹·塑际会——徐端作品展

时间:2022-06-01

徐端

徐端,1985年生于山东。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监事,从事雕塑和大漆艺术创作。

艺术家访谈

展览以“髹·塑际会”为主题,漆艺与雕塑的相遇与融合。这源于徐端的大多数作品都试图在寻求漆艺在当代雕塑创作中多元审美价值的实现,以及西方艺术设计理念与中国漆艺在雕塑领域的融合。

展览分为“漆之塑”与“花之根”两部分。

“漆之塑”,寻求材料与主题的完美契合。在徐端的雕塑创作中,材料是表达情感和观念的重要物质载体,对材料的感知即敏感性从而诱发了新的艺术主张,通过对材料的恰当选择和应用创新出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

首饰系列-蝶 大漆、麻布 170×150×100cm 2013

作者最初与漆相遇,即被材料的包容性所吸引。大漆可塑性强,髹式工艺多样,在雕塑创作中融入大漆材料,造就了温润的美感和触感,用大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变的形式美完成了雕塑观念的表达。徐端的大部分漆塑作品中,形式给予观众的欣赏体验是独特的,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东方的神秘感。

首饰系列-无题1 大漆、麻布 170×150×100cm 2014

其漆塑作品对内部负空间的追求,形成外部形态的饱满写意形象,形体的饱满便是大漆至美所在。大漆的蕴蓄美、材质美、意匠美给予了雕塑作品不同的风格呈现。

无蜕变-力量 大漆、麻布 70×50×50cm 2021

“花之根”,让艺术扎根泥土,为时代放歌。习总书记讲,“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美术如生活,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阳光,阴影与光的调和、配比,是对技艺的创新,是对作品的打磨,更是文艺工作者的信仰、情怀的表达与追求。

甜梦 大漆、麻布 150×100×100cm 2018

心底系苍生,胸中存丘壑,笔底展波澜。艺术作品唯有始终点亮人民心中的“光”,其光与影匹配才有价值。徐端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作品《众志成城》《求学求真》《甜梦》等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表现手法里,深情地为时代礼赞。

求学求真 铸铜 190×100×100cm 2020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大漆印象深刻,因为过敏的原因让我有些许的畏惧和不适,但是她独具的深沉、稳重、宽和、优美的情韵,有着令人陶醉、着迷的魅力。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漆作为一种有机材料是那么的包容,做漆仿佛是用大漆在跟时间、跟自然对话,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发生反应,甚至在制作完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不断地生长沉淀和变化,也正是这种特性不断地吸引我走进大漆的世界。天然大漆富有生命力的质感和丰富的肌理效果,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又会扩张出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这样的特性让我在繁复漫长的制作过程中充满了惊喜和好奇。

漆塑是材料与造型的结合,是复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实、虚空间的结合,不仅给人以视觉的魅力,更有着历史沉淀的吸引。在创作的很多作品中,我常常运用西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与大漆细腻、温润的特质结合,在东西方艺术审美的冲撞和融合中表达出女性细致、婉约、温和而又跌宕起伏的情感状态。

首饰系列-无题2 大漆、麻布 170×150×100cm 2014


师友评论

传统漆工艺的蜕变——观徐端作品有感

目前国内使用大漆材料创作作品的雕塑艺术家不多,徐端是其中之一。她从雕塑艺术角度努力探索漆艺的多元性应用和审美价值。

大漆材料来自亚洲独有的漆树, 8千多年来使用大漆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造型及髹饰语言,使大漆成为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材料。一方面漆工艺蕴含了传统造物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漆器体现出东方文化审美之特性。徐端雕塑作品利用大漆材料,不仅是大漆材料所呈现的物理属性,大漆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寓意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作品有机联系在一起。如她作品中的红色和黑色的运用,朱红和黑色是传统大漆的常用色,已带有民族性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暗示,而素髹方式能突显形体的变化,在单纯中表现出形体的张力。

女性视角是徐端雕塑艺术的特点,《蜕变-生命之光》以女性人体为题材,作品将女性人体与抽象的结构进行组合,寓意了女性的蜕变化蝶,用大漆材料温润、细腻的的质感,很好的展现女性生命之美。徐端认为漆塑是材料与造型的结合,是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实、虚空间的结合,有视觉的魅力,更有着历史文化沉淀的吸引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开始以漆、灰、苎麻材料制作夹苎造像,夹苎造像相对于木胎、石造像,有轻便、坚固、耐久的优点,在清代中期福建地区夹苎工艺再次复兴,又称为脱胎工艺或漆塑。由于此工艺复杂周期性长、人工及材料成本高,专攻于此的人不多,漆工艺者的作品又多为传统题材和形式。整体上漆艺创作群体在艺术创新方面力量薄弱,鲜有令人耳目一新之作。徐端用传统漆塑成型工艺,通过个性化的创造,作品呈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和鲜明的当代艺术风貌。

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从传统工艺研究的视角看徐端的作品和她的艺术创新实践,为我们研究传统的当代活化、传统工艺振兴途径,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杨佩璋(清华大学工艺与美术系副教授)

蜕变-生命之光 大漆、麻布 70×50×50cm 2021

徐端的雕塑作品《众志成城》,刊载于2020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副刊。彼时正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果断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精准举措,亿万人民心手相连,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抗疫防线”。这幅雕塑作品恰逢其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主义的表达手法里,准确展现了党领导人民风雨无阻奋勇向前的坚强不屈,立体呈现了社会各界精诚团结休戚与共的坚如磐石。面对这场仍在继续的严峻大考,我们挺立起的不屈的脊梁、汇聚起的磅礴的伟力,都被无声的雕塑作品给予了深情的礼赞和莫大的鼓舞。

美术如生活,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阴影与光的调和、配比,是对技术的创新,是对作品的打磨,更是文艺工作者的信仰与情怀,是我们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修为与担当。心底系苍生,胸中存丘壑,笔底展波澜。唯有始终点亮人民心中的“光”,我们的光影匹配才有价值,我们的作品才能流芳常青,我们的作者才能不负家国。我们真诚希望,作者徐端能够恪守初心、再接再厉,做有深厚人民情怀的文艺工作者,从伟大的实践中汲取不竭的灵感,奋力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从心底到笔端徐徐凝聚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

——周人杰(人民日报社评论部高级编辑)

众志成城 石膏 110×65×20cm 2020

从徐端的作品中,我能看到与其艺术阅历有关的艺术探索—西为中用,她的作品借鉴运用西方艺术设计理念与中国漆艺在雕塑领域的融合,寻求漆艺在雕塑创作中多元审美价值的实现。基于此,徐端的作品希望通过利用漆艺传统媒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从实用走向多元化。作品形态多样,与更多的媒介、文化观念结合,有新的表现形式和多样性的探索,与当代文化融合,以实现传统漆艺的当代转换。

我想无论西为中用也好,古为今用也罢,其主宰者毫无疑问是艺术家本人,决定因素无疑仰仗与艺术家中西方艺术理念的系统研究和在取舍中的不断升华,并仰仗于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此愿徐端在自己所选择的艺术创新之路上扎实前行、行稳致远!

——陈冀湘(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湖南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

随风而起 大漆、麻布 100×40×10cm 2021

徐端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漆艺与雕塑艺术结合后的新艺术样式,充满艺术活力,充满生气,充满奇异。她不断尝试在雕塑造型语言与大漆图饰语言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以达到表面图饰与内在立体空间造型之间高度和谐统一。大漆不同的形态之美、风格之美、材料本体之美,给雕塑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徐端作品中《甜梦》《蜕变》等系列无疑都是这种探索与创新的成果。作品所呈现的夸张流变很好的运用了这种创作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某种凝练、高贵、神秘的色彩。

——李秉孺(原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副主任、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