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称情直往——张冕作品展

时间:2022-05-26

张冕

张冕,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雕塑家,二级美术师,中国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艺术家访谈

纵观自己这几年的创作历程,从最开始的兴趣使然发展到对创作的迷茫探索,逐渐由最初的现实主义手法转向用超现实手法来进行构建立体空间的尝试,并寻求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某种平衡。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个目标是我始终坚持追求的,那就是如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怎样将现代艺术语言与之相融合。

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后,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对雕塑的创作和理论进行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作为西方舶来的写实雕塑如何在中国当代更好的应用,以及如何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融入其中,这些成为了我的关注方向。由于目前中国当代写实雕塑语言中本土文化的缺失和艺术评论体系的西化,导致缺少我们自己民族化的雕塑语言,因此我近几年的作品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想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写实雕塑更好的融合起来,作品里也加入了一些国学情感。

开卷系列 不锈钢、铜 160×40×12cm 2013

这次线上展览的作品是对我近些年来雕塑创作实践的一次梳理和总结。结合作品不同的类型分为三个版块,第一板块为实验性作品,这些作品是我在雕塑创作实践中的新尝试,一方面是在雕塑创作的路径上寻找传统的回归,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技术、材料、观念之间展开探索。

影山 纸、不锈钢、亚克力 720×30×45cm 2016

行道之二 不锈钢 80×60×160cm 2018

第二板块是具象写实雕塑作品,其中包含了一些主题性雕塑和人物肖像雕塑作品。这部分也是我近些年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尝试着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的“神”与西方具象写实手法相融合。

张自忠将军 树脂 120×40×40cm 2015

王朝闻 铸铜 150×165×120cm 2021

青春勇担当 玻璃钢 150×70×70cm 2014

钟馗捉鬼 树脂 60×30×30cm 2017

神农识百草 树脂 60×40×60cm 2014

第三板块是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置于户外的雕塑作品,生命主题和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这部分作品的主线,并将中国传统材料陶瓷、大漆等运用到公共艺术中去,这也是我下一阶段研究的课题。

框子 钢1200260×180cm 2007

沙漠之舟 不锈钢 500×300×260cm 2018

峥嵘岁月 水泥 110×50×65cm 2013

雕塑作品的力量来自人的内心,不仅是视点的展现,更是一种视觉文化的创新,我没有采用大题材或重大主题性雕塑那种营造方式,而是喜欢塑一些看似平常的、表达深刻的文化寓意和美学诉求,力求一种画诗式的空间折射内心深处的精神归属。寻找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将这种传统文脉在雕塑创作中体现出来,而怎样很巧妙的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运用到当代雕塑创作中并很好的融合,这是今后的创作研究课题。

最后,感谢院里“青推计划”,感谢创作处的精心策划,感谢所有为青推展付出工作的老师们!


师友评论

称情直往——张冕雕塑中的情感线索

张冕是2022年冬奥会公共艺术全球招标七件落地作品的作者,象征着命运共同体的《舟》如今矗立在通州城市副中心绿心公园,成为奥运与公众生活的重要连接。综观张冕雕塑,情感元素尤其引人注目,多样化的主题围绕着情感的主线,一再张扬,观照年轻雕塑家在当代生活中的审美感知。

童年——看上去很美之二  玻璃钢着色 60×60×170cm 2011

张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八年的雕塑训练凝聚成他扎实的学院雕塑的能力,《看上去很美》系列雕塑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当代社会中年轻人的迷惘状态。这一阶段作品的题材选择和张冕个人经历有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对任何人都是重大问题,张冕以个人化的感受为依据,选择了两个人的形象展开叙事表达。在这两件雕塑中,两个人年轻人青春洋溢的身体显得拘谨,稍稍僵硬,把年轻人初入社会的不知所措融入其中,脸部表情增强这种情绪,似乎在寻找,也好像在期盼,无处安放的青春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再往前走一步就能触摸。写实是中国学院雕塑的基本能力,张冕的人物形象塑造简洁,内敛含蓄,并没有任何炫技的痕迹,一切技法都为情感所用,清冷的色彩表现也统一在造型中,进一步增强了情绪表现。在较为晚近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址所做的王朝闻像中,由于学者雕塑的特殊要求,张冕的情绪表达更加克制,朝闻先生爱石成痴,他就用朴实简练的雕塑语言把人物和山石融为一体,亦突出朝闻先生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伟大功绩。

浮山 不锈钢、纸 160×40×12cm 2013

自中国雕塑学科建立以来,雕塑家们一直在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转换成为现当代雕塑理念和形态重要来源,如何形成中国面貌和中国风格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深入挖掘可兹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成为雕塑家潜心探索的重要方向,张冕在这个方向上探索也极为深入。安东尼·格姆雷讨论贾珂梅悌雕塑时曾经说到:“他终其一生都在克服形体和空间中的张力,以及身体对空间的依赖。”在《开卷系列》、《影山》、《浮山》等作品中,张冕用一种特别有趣的做法促成了中西方雕塑传统的对话。《影山》中卷轴的形象和连绵的山水来自于中国古代绘画,不锈钢卷轴的使用既可以是作为表达作品主题有机组成,又可以看作是深刻影响作品形式因素。从《开卷》到《影山》,张冕逐渐把研究兴趣从单纯的形式因素逐渐推进,拓展到雕塑与空间关系,在这种对空间感的推敲中,他试图在作品中说明形态如何作用于空间,甚至还隐含了观众的因素。这种推进就使得他开始触及到更为纯粹的雕塑本体问题,单纯物象被艺术家渲染成为雕塑观念的外化。光线的引入成为这一系列雕塑的特点之一。作为空间中存在的形体,雕塑家历来有利用光线的传统,从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到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光线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雕塑作品的感知。《影山》中不锈钢底座和亚克力底座的衔接使得在同样的外光源照射下下,投影方向却不尽形同,它削弱了视觉上的连续性,使观者无法面对一个完满的空间,光线不仅仅作为一种观看的条件存在,它带来一种体验,一种不确定性,使得雕塑的表现充满魅力。

舟 陶瓷、钢  900×150×260cm 2021

(郅敏合作冬奥提名奖、立于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公共艺术是张冕着力较多的一个领域,走到更大的空间中去像是雕塑家们的宿命,公共艺术概念的引入使得雕塑家们的这种野心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张冕亦不例外。在以北京冬奥会落地作品《舟》为代表的系列公共作品中,张冕注意到公共艺术在地性的特征,把作品看作是和在地观众对话的媒介,塑造了一个变化中的世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艺术一再突破传统的概念,成为艺术家和世界沟通的一种媒介,回应更多的社会议题。秉承“绿色冬奥、低碳冬奥、科技冬奥”的理念,从2022冬奥会筹办之初,奥组委就以可持续作为办奥目标,开始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这是第24届冬奥会首创的工作模式。通过奥运活动的开展,奥运精神的传播和奥运文化的弘扬,进一步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体意识,邀请世界来参与东方的奥运、中国的奥运,中国在文化上愈加自信,《舟》的形态像象征和平的橄榄叶,又像人类一翩共济的轻舟,渐变蓝色陶瓷颗粒紧密连接,互相依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象跃然其上。《舟》落成于城市绿心公园的水面,成为进入公众生活的、鲜活的奥运遗产。2022冬奥会公共艺术入围作品《冰丝环》在研究场地环境之后,也是对有冰丝带之称的速滑馆在主题上的回应。

对于张冕个体而言,捕捉并表达触摸不到的情感是雕塑创作的一种常态,这种对情感的回应可大可小,始终贯穿其雕塑作品之中,于喧嚣繁复的现代社会,始终保持着体悟世界的初心,称情而直往,并在作品中保持开放性的姿态,和观众交流。与我而言,张冕雕塑最动人之处亦在于此。

—— 盛静(北京工业大学讲师)

潜 铁 350×80×65cm 2007


读张冕的雕塑所感

青年雕塑家张冕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这所全国最高美术学府数年求学生涯中,他不仅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获得了扎实的造型基本功,而且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创作拓展雕塑的边界,深化雕塑的内涵,用这种具有公共性而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介入当代生活现实,并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这都是他在生活和艺术的经历中不断探寻、摸索和积累的结果。

在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他的学习和创作更多地集中在解决雕塑艺术自身内部问题方面,从他较早的作品《框子》来看,对于钢铁、水泥材料的物质性与社会性思考占据重要位置,而户外连续的“框”的形式则显示出自极少主义雕塑以来的大型公共雕塑的学术影响。《潜》是浮在草地上潜水艇的上半部分,他将观众的想象纳入自己的创作中,也许,在泥土之下,就是潜水艇更庞大的主体。

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回到架上,通过对自我和同龄人的思考创作了几件玻璃钢着色雕塑——“看上去很美”系列。站着的女孩和坐在高脚椅上的男孩表情内省,略有所思,或许,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生活的内在侧面。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可能也很美,但或许也并非如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些作品说明张冕的创作已经开始走出对雕塑自身单纯的思考,而更多地介入到人与社会的广阔世界之中。

这个世界既包括艺术,也包括人生,既涵盖当代,也涵盖历史。张冕的不少作品都显示出他对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偏爱。早在2009年,他就做过一件《麦积山佛像研究》。那些古代佛教造像是雕塑家研究自身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国的传统雕塑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前人的经验和成就,更能从中为自己的创作找到源泉和灵感。那些古朴、概括的雕塑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技”,同时也是深入文化内层中的“艺”。

行道之一不锈钢 200×160×160cm 2018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思考,张冕随后用带有一定写意性的雕塑语言创作了“神农”“钟馗”“苏武”“王朝闻”等人像雕塑,不仅惟妙惟肖,而且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历史文化身份和个性气度。此外,另一些不那么具体的作品则从宏观上回应着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整体气质。如不锈钢雕塑《行道如水》,塑造了一个盘坐于水波之上、抽象的僧人形象,尽管我们无法识别他具体是谁,然而,这个经典的造型和对“水”的象征性使用,已经说明了张冕的文化和精神诉求。

《浮山》和《开卷》是一系列对材料有着文化和观念思考、构思精巧的雕塑作品。作品用不锈钢材料铺地,其平滑和高度反光的物理属性让它看起来像一片宏深的静谧之水,其上“漂浮”的山则由宣纸创作完成——这种被古代文人用来描绘自然、美学和哲学之山水的材料,在张冕的手中则将自我化为山水本身。《影山》使用不锈钢和亚克力创作,其美学表征和思想内涵与《浮山》《开卷》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但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和维度:“影”。这些作品共同巧妙地展现了张冕对传统文化之精神的视觉再现和思想表达。

黄河守护者 树脂 110×90×80cm 2021

除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张冕对我们生活的现实也有大量的涉足。无论是《峥嵘岁月》《张自忠将军》这样的现代革命史题材,还是《黄河守护者》《青春勇担当》这样的当代生活现实,都在他的手中化为动人的形象,他们毫不抽象,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说《看上去很美》代表了当代年轻人内省、自我的一面,那么《青春勇担当》则代表着这一代年轻人外向,富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面。尽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在民族、职业、性别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他们朝气蓬勃、敢于进取的精神却别无二致。

冰丝环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盛大举办,张冕也用自己的创作行动支持着这一国际体育盛会。实际上,多年前,他的体育题材雕塑《跃》已经矗立在青岛雕塑园。这一次,他使用了全新的艺术语言和雕塑方式。荣获冬奥入围奖的《冰丝环》采用了不锈钢材料,塑造了一个纯抽象的运动之“环”,与冬奥会的特性和精神非常契合。荣获冬奥提名奖,与雕塑家郅敏合作的《舟》,则采用了陶瓷材料单元拼合的形式,既像一叶扁舟,又像一片羽毛,静静地漂浮在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湖面上,为张冕的雕塑写上了新的一页。

—— 盛葳(《美术》杂志副主编)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