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李振作品展

时间:2022-05-23

李振

李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田黎明先生;2010至2014年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201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导师田黎明先生;2017至2020年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刘巨德先生。

艺术家访谈

我的创作画得比较虚淡,这其实是一个视觉和内心捉迷藏的游戏。在一幅作品开始之前,我常常在想画面如何与当下对接,当试图去接近情感的真实,就需要一层层剥离开现实的表象。在画面湿的时候一笔一笔画出,皴法、染法被水逐渐消解掉了视觉痕迹,笔墨本身是内心的观照,那么对于笔墨痕迹的剥离或许会更加专注于情感的真实体悟。应该说创作过程是时间的诉说,在虚构的情境中去逐渐建立真实的幻象,那么这一切也将在虚幻中一步步趋于饱满。画面不是时间的凝固,而是流动的印迹,它所承载的也应该是流动的思绪和诉说。

此次展览展现了我对笔墨的探索足迹。

第一展厅为近年新作,力求更加概括的形象和明确的氛围,在明晰的墨色与线条变化中寻找更加坚固的意义指向。

昼 绢本水墨 122×50cm 2021

晨曦 绢本水墨 240×200cm 2021

第二展厅以前些年的创作为主,画面以探讨人与空间的关系为主,进而探讨人处于都市的生存状态。

不欲 纸本设色 138×138cm 2016

第三展厅以水墨作品为主,通过墨色的交织、碰撞、叠加,构建一种水墨特质,在此中探索水墨语言。

黑手套 纸本水墨 57×69cm 2018

白夜 纸本水墨 110×68cm 2016

第四展厅的作品是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探索,从学院写生到创作需要一个重构的过程,这其中有延续,也有大胆的抛弃,在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才能更加明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更加明确接下来的学习重点。

清屏 纸本设色 68×65cm 2015

第五展厅是近些年的风景探索。风景对于我来说没有太多负担,它是纯化绘画语言的一个手段,借由风景的创作,不断探索和提纯在人物画创作中积累的经验,正是这种轻松状态,收获了一些意外。

夏日牧场 纸本设色 50×139cm 2015

清澄 纸本设色 131×204cm 2016

清朗 纸本设色 130×180cm 2018

第六展厅的作品是以学生阶段的课堂写生为主,写生时锻炼造型和笔墨的重要过程。在田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写生进而探讨艺术本体的诸多问题,是接下来进行创作的根基。

人体写生 纸本设色 139×69cm 2008

鄂伦春人家 纸本设色 200×134cm 2012

第七展厅是平时的花鸟画练习,因学画之初是从花鸟画入手,所以在创作之余会经常以花鸟画来练笔,花、鸟、树、石等在传统中有着诸多的经典要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能更直观地吸收传统中国画的经典要素,进而滋养人物画的创作。

望 绢本水墨 110×52cm 2021

在整理展览作品的时候,要求每幅作品都要写一段简述,开始很迷茫,但随着每一幅作品的梳理,反观当时创作的状态、思考,很多问题便明显的浮现出来,这是一个集中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中反思的过程。如何面对中国画根深蒂固的某些要素,如何面对中国画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何面对当下,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知识系统,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诸多问题不得不去思考,也不得不去解决。一次展览便是一次检验,这次展览我选择了从本科毕业后到现在的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回望过去会使人清醒,似乎通过这次展览的作品梳理,明晰了一些作品的问题,明确了一些未来的创作方向。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舞台,唯有在台下努力,才能在舞台上展现最好的自己。

白日梦 纸本设色 50×139cm 2015


师友评论

沉郁的虚像:李振的绘画

李振的绘画中始终萦绕着一种忧郁的气息,以至于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画作,不过,相较于后者画面中带有强烈恐惧和死亡意象的浓烈的黑色、红色,李振趋于虚淡的水墨画更多表现出一种诗意的静默。虚淡,是李振近十年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特征,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总像是被隐置于某种未可探知的迷雾中,因此更像是一种潜影,而不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再现。

虚设 纸本设色 85×69 2014

作为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扎实的写实性造型训练的艺术家,李振在创作上展现出的却是对写实性语言形式的回避,呈现了他在创作意识中尝试描绘人更为内在和本质形态的思考方向。这些可以被称之为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的画作,人物鲜有以群组的方式出现,她们的神态罕与观者交流:其中一些似乎在正视观者的眼睛,但在观者看来,她们的眼眶像是一扇敞开的门窗,观者的目光穿透过去,指向的却是空寥。李振为什么要画这么多青年女孩?显然她们都不是处于一种社交的状态,而更像是在自己的房间中独处,都使这些创作与“青春残酷”的文化思潮产生了关联,甚至可以追溯到“伤痕美术”思潮。这里,将李振的绘画视为对西方现代哲学、社会学、文学所描述的现代都市人孤独、焦虑的生存体验的图解显得恰如其分: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精神和思想的困境,是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惘 纸本水墨 56×69cm 2018

在近三年的新创作中,李振相对弱化了此前不露笔痕,以晕染为主,营造出朦胧质感画面的画法,转而运用多层次的水墨在交织、碰撞、叠加时形成丰富的视觉肌理,使观者明显感觉到其创作意识似乎在从图像性转向语言性。2018年创作的《晚》《水声漫》《惘》《无怅》《黑手套》等,尤为突出地展现了他对水墨纯度和明度的新认识和新尝试,通过大面积的留白,很多笔触被直接保留下来,诸如《水声漫》肩头的墨点、《晚》身后的墨块等等。李振试图像南宋画家梁楷画《泼墨仙人图》那样以简逸的笔墨作画,但写实主义的绘画训练的身体记忆,使他并不能完全按照笔墨自由舒展的轨迹来作画,他还是要回到一种用笔墨塑造形体的状态中来。最新完成的《白炽》《漫漫》等作品中,李振刻画了明晰的线条和块面,他在追求更为准确的概括性的用笔,而不再将画面隐藏在一片朦胧的雾气之后。似乎是聚光灯一样的光源,使李振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愈发立体,似乎与格哈德·里希特的“灰色绘画”有关,“她”的身后有些出现了阴影,“她”的形象也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照相式的写实,而更接近于波普艺术的造型特质。

白炽 绢本水墨 122×57cm 2021

在人物画创作以外,李振还有一些长卷式构图的风景题材作品。尽管这些画作都是以水墨的形式完成的,视觉形态上非常接近中国传统山水画,但以风景的概念来描述似乎更为准确。这些风景多取自远眺,是远处群山的轮廓。从李振对作品的命名《白日梦》《故园云山》《清灼》《响》等角度来看,他将之与梦境、记忆等视觉意象相关联,说明这些风景作品都与他对“远方”的预设有关。我们将这些风景视作其人物画的内心写照亦未尝不可,在这两个系列并置创作的过程中,皆承载着李振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隐喻。相较而言,“忧郁女孩”系列是一种对自我内在性情的坦露,而“风景”则是对超越现实生活困扰的遥想。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