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杭春晓

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于《文艺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等期刊发表《绘画资源的开放——古物陈列所与民初中国画》、《文人理想的幻灭与重建——文徵明的出仕、致仕及其心理辨析》、《以“仁”代“义”——忆陈侍郎书画合卷与溥心畬的“遗民想象”》等论文;出版《渐进式文化改良——以民初北京地区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获第二届国家美术理论奖)、《方法论与美术史个案叙事》等专著。


石涛的“民国声誉”——基于全球视野的知识考察

石涛在清代并不具备今天的崇高地位,甚至被认为“名不出扬州”。他之所以成为今日之“石涛”,源于民国时期的画史认知。本文以徐志摩、刘海粟的通信为线索,梳理石涛之民国声誉的建构,进而讨论画史认知的内在转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辨析该现象背后的民族主义话语与创造话语,指出“石涛”作为画史知识的生产对象,得益于民国时期的新生话语。其中,刘海粟、吕澂、汪亚尘等人的交往构成了一张互动的认知网络, 交织着欧洲、日本乃至中国本土的知识生产,成为塑造石涛之民国声誉的重要力量。这表明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显性经验中,存在着诸多隐匿状态的“全球化实践”。

本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