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刘梦溪先生为我院新生讲《读书与修身》

时间:2011-11-23

2011915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终身研究员刘梦溪先生受研究生院邀请,为2011级硕士、博士新生作了题为《读书与修身》演讲。该活动由艺术研究院院长田黎明主持。全院新生及部分其他年级学生约200人聆听了讲座。

先生围绕“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在当今社会如何修身等问题作了系统讲述。

他认为读书对于以学术为业的人是工作需要,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变化气质、刊落习气的生命需要,读书还可以确立自我价值。先生认为,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典籍,要有选择地读好书,读经典的书,像中国的基本文化典籍《论语》、《诗经》、《史记》等;但外国的优秀典籍也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也要成为阅读对象。要重视世界文化的融合,“不能在‘国学虚热 ’中认为只有中国的东西才好,只读中国书。”先生还介绍了自己的读书经验,认为功利性的阅读必不可少,但“闲适阅读益处更大”。

讲到“修身”的问题时,先生认为,“修身要从知耻开始”,他引用了儒家典籍和历代大儒的一些论述。如《论语》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中庸》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孟子在《尽心上》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以及“四端说”,还引用了顾炎武观点“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等。

先生认为读书不是修身的唯一途径,但对修身有很大的益处,特别是读《论语》、《孟子》等经部典籍。他提出,“六经”的基本精神是“敬”,而《论语》是把“六经”精神化为日用常行了。“没读过《论语》,我们就不知道人之为人的基本要素。”

讲座之后,先生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介绍了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等。

                     (供稿:文化所   编辑:顾骁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