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楼梦》专家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

时间:2023-11-13

会议现场

2023年11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芭蕾舞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承办,《艺术评论》编辑部协办的芭蕾舞剧《红楼梦》专家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会议主办单位领导、文艺界重要专家学者、舞剧主创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等参加了研讨会,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担任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首先致辞,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认为,芭蕾舞剧《红楼梦》的编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希望与会专家集思广益,使这部舞剧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在发言环节中,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研讨气氛热烈。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认为,《红楼梦》找到了“主情”的着眼点,将仙界和人物关联,打散时序,突出情感的线索,实现了舞蹈、音乐、舞美的统一与同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舞剧在叙事上有创新和探索,舞段的编排也具有匠心,表现了《红楼梦》的精髓和深厚的悲剧意韵;作品既是对传统的、经典的改编,是芭蕾舞艺术的再现,但也有现代文化立场和现代审美诉求的意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宋小明看完该剧表示有三个“没想到”:一是剧本对人物的抽离,二是在芭蕾舞剧中对古典舞、民族舞等语汇的融合,三是舞美上的极简主义。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以论文的形式参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代为宣读。文章从总编导佟睿睿切入,从选题、叙事、结构、创作手法等层面阐释了该舞剧的民族特点。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认为,作品的形式创意和结构创意能够彼此互生互化,达到了高度同一性,不断引发观众去接近《红楼梦》最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伟科祝贺《红楼梦》改编为芭蕾舞剧,他认为舞剧忠实于原著,传达了《红楼梦》中丰富的文学意象和意境,契合观众审美经验,也创造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中央民族歌舞团原团长丁伟从导演角度分析了作品的舞台呈现,认为该作品呈现了一个全新的《红楼梦》,作品的舞美、服装和灯光,几段流畅的双人舞充分展现芭蕾独特的审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金平线上参会,主要从音乐层面展开分析,认为《红楼梦》的制作把中国的芭蕾舞剧提升到新的高度,精致、简洁、高雅、深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江东认为,作品把西方元素不露声色地融入到中国的思想情感里,在语言的创造上产生了化学性变化,是对中国芭蕾舞事业的进一步延伸,展现了中央芭蕾舞团作为国家队应有的气魄。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位灵芝观剧后最大的感受是作品对红学成果的运用,从对于顽石历劫的表现、对于意淫概念的视觉表达、对于《红楼梦》有情之天下的表达等三个视角推荐这部剧作。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赵妍主要从作品的舞美层面展开分析,认为作品放弃了繁杂的背景,创作出了一个可以流动变化的舞台结构,展现了简约、象征、空灵的美学追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主编王瑜瑜认为,可以将《红楼梦》作为一个古代经典在当代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案例进行探讨和研究,期待其成为新时代经典改编的经典。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认为,芭蕾舞剧《红楼梦》是“风化淳一”的视觉呈现,秉承了中国舞蹈的美学特点和“中芭”的艺术风格,探索肢体语言中的文化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芭蕾舞语汇以及极致的审美追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李超认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对原著中诗句的设计展现既是创作者的叙说,也是当代创新视角的隐喻,亦为观众的主体性观演铺设情境,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芭蕾广阔的创造力与坚定的文化自信。两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研究生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感。红楼梦专业的孙伟涛认为对《红楼梦》中爱情主题的体验动机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期待视野,作品通过神话纬度、心理纬度、叙事纬度三重维度叠加呈现情感主题。舞蹈专业的李芮通过探讨《红楼梦》改编原著的美学路径,从“意境”的角度出发,阐释了舞剧中“黛玉葬花”与“焚稿断痴情”的意象化表达方式。

专家发言后,舞剧总编导佟睿睿、服装造型设计阳东霖与大家分享了创作体会,希望寻找并最终到达芭蕾舞剧《红楼梦》的彼岸。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代表中央芭蕾舞团对所有关心中国芭蕾事业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会议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卿青作总结发言,她感谢所有与会专家给予的洞见,并强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一平台的学术与批评的立场。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持续了近三个半小时,在主持人张庆善深情而真挚的感慨和祝愿中结束。期待芭蕾舞剧《红楼梦》不断打磨、完善、精益求精,最终打造成传世经典。

参会人员合影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