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

时间:2023-05-25

1.段启明  《漫话<红楼梦>与古代诗论》

提名词:该论文从古代诗论所传达的中国传统审美追求入手,对《红楼梦》艺术上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审美效果进行了思考。文章撷取了《红楼梦》所体现的传统诗论精华,对《红楼梦》中艺术风格方面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的“相济有功”、塑造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方面的“味外之味”、总体结构与人物设置方面的“虚实结合”、情节叙述方面的 “行云流水”“姿态横生”、写情写景方面的“妙合无垠”等四种审美趣味和艺术效果进行了细致而极见功力的解读,深度剖析了《红楼梦》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充分证明了《红楼梦》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集大成之文学经典。


2.刘勇强  《纸上有声待知音——〈红楼梦〉中声音描写》

提名词:该论文从传统评点中提炼出了“纸上有声”的声音叙事现象,并贴合《红楼梦》文本,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声音描写在《红楼梦》写人、叙事、传情、接受等层面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效果。本文作者具有自觉而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将一种通性的阅读体验升华为重要的理论命题。该文对当下如何激活传统批评资源,推动《红楼梦》乃至更多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与理论研究,皆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李鹏飞  《神奇的来历——〈石头记〉“成书故事”的来龙去脉》

提名词:该论文对《红楼梦》开篇的“成书故事”进行了文学史意义的考述,指出《红楼梦》继承前代文学与文化传统,将“神奇的来历”这一构思推向极致,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伟大的艺术创造。此研究引证详赡,立论谨严,体现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从具体的创作手法层面深化了学界对《红楼梦》小说史地位的认识。这对丰富红学的文学研究视角,探索红学与小说史的学术结合点,皆具有重要的启发与示范意义。


4.梅新林  《俞平伯与新红学之创立》

提名词:该论文考察了新红学创立主将之一俞平伯先生写作《红楼梦辨》的历程,还原其开篇、沉寂、重启、高潮与尾声等不同撰写阶段,总结并逐一详析了俞平伯《红楼梦辨》中的十二个重要论题,对其延展、新创与缺陷等三个方面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段的承传、重构与矫正进行论述。该文剖析了新红学创立之初从胡适《红楼梦考证》到俞平伯《红楼梦辨》的承变关系,指出了二者在考据与文本批评的学术取向与路径上的不同,揭示了俞平伯从文献考据至文本批评的学术转向,对俞平伯《红楼梦辨》支撑起新红学的学术大厦并深度影响后世的红学进程作出了系统、详细、客观的论述,对总结百年新红学、构建新时代红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5.李小龙  《野味何来——从四大奇书到<红楼梦>的小说史观照与文化蕴涵》

提名词:该论文立足文本对《红楼梦》中的“野味体系”加以系统考察,本于诗典文献对“野味”的文化表达作以考镜源流,比照四大奇书从小说史语境上呈现出《红楼梦》野味书写的特异性,在“有”“无”之间以食俗的视角展现了满汉文化的特质与交融。以文学文化的隐性书写深层揭示了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视域,体现出当代学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担当,在当代红学建设中具有典范意义。


6.刘世德  《红楼梦甲戌本研究》

提名词:该著作厘清了甲戌本错字和改字,即指出抄手疏忽造成的错字和正文中的抄手和他人所作的旁改、涂改、形讹、音讹等现象,还原出一个相对更接近作者原作的本子。在对“异文”和“同文”进行逐回考察之后,以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名字、身份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为契入点,对正文展开研究。“独同文字统计法”是在《红楼梦甲戌本研究》中首次提出的全新版本研究方法。该著作的贡献,使《红楼梦》成书和版本传播过程进一步清晰化,对今后优化《红楼梦》版本校注和刊刻有重大意义。刘世德先生的《红楼梦甲戌本研究》突破了以往对甲戌本的研究形式和方法,对《红楼梦》版本研究作出了极具学术价值的贡献。


冯其庸红学荣誉提名


7.朱恒夫、刘衍青  《红楼梦俗文艺作品集成》

提名词:该著作分为戏曲、说唱和话剧三大类,收录了民国之前的红楼梦传奇、杂剧剧本和民国以来的红楼梦话剧剧本,晚清以来诸剧种的红楼戏剧目和红楼说唱曲目,刊载了十多个红楼剧种和二十多个红楼曲种的剧本。该集成涵盖了两百多年红楼梦俗文艺创作历史,是继一粟、阿英、朱一玄、胡文彬、刘操南等前辈学者之后,对《红楼梦》俗文艺形式艺术作品的一次更加全面的蒐集与汇编,是近年红学研究领域一部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为研究《红楼梦》俗文艺形式的改编与传播提供了文献基础。


8.杨义  《红楼梦精华笺证》

提名词:该著作对《红楼梦》的完整文本进行了逐回逐段的释义与评述。此书相较以往红学本体范畴内的评点专著,更增加了文本细读的广度与深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思精”之作。作者在进行叙事学分析的同时,亦着重揭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俗文化的精神关联,勾勒《红楼梦》文学经典的认知理路。笺证作为独特文体的自如运用,体现出对《红楼梦》文化基因的自觉求索,显示出人文学者在建立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的使命担当。



提名代表感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小龙

首先,特别荣幸能得到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代表荣获“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的各位师友,说一点感言。

按照中国传统算法,今年恰是冯其庸先生百岁华诞之年,我们能在这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获此殊荣,其幸如何!

此时此刻,回想起我的“向红”之路,从阅读到研究,或许当时茫然,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大都与冯先生有关!我最早翻阅《红楼梦》时,并未在意其版本,但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曾拿一本书与之对读,用的便是红研所校注本,这个本子贯注了以冯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红学大家数十年心血。后来上了大学,在图书馆读到了《论庚辰本》,并向人民文学出版社邮购了《石头记脂本研究》,才知道红学研究可以达到何种精微的境界。大三时,为了撰写课程论文,从老师家中借来了厚厚五大册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从老师家到宿舍,那物理意义与学术意义上的双重厚重都让我铭心刻骨。2002年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考试的面试,甫一结束,就辗转来到位于恭王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带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参访,最后在门口的小书店中,惊喜地发现竟然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同时还有《八家评批红楼梦》,于是倾囊购藏,这两部书也成为我研究《红楼梦》的文献基础。也是在这年,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十二金钗归何处——红楼十二伶隐寓试诠》发表在《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一辑,这是时任社长与副社长的冯其庸先生与张庆善先生对一个虽十分热爱《红楼梦》,但尚茫然不知学术为何物的本科生的学术指引。而今天,我的小文《野味何来——从四大奇书到〈红楼梦〉的小说史观照与文化蕴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幸运入选,这篇文章是在新冠疫情开始时,带着对“野味”的反思撰写的,现在疫情终告一段落,而小文得以入选以冯先生命名的学术提名之中,或可用另一种方式标识这段艰难困苦却众志成城的岁月。

以上这些经历虽然是我个人的,但因为冯其庸先生对当代红学研究的重大影响,相信荣获“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诸位师友或许也“所历略同”。

接下来,我想借用冯其庸先生在1986年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的题诗为纲,汇报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冯先生诗曰:大哉红楼梦,浩荡若巨川。众贤欣毕集,再论一千年。

先看前两句,“大哉《红楼梦》,浩荡若巨川”。《红楼梦》为宝、黛、钗等人虚拟了一个大观园,算是为宝玉安放其人生理想的乌托邦,与此相应的是,曹雪芹也用他巨丽无比的才华,为中华文化建构了一个文化的“大观园”,来安放中国人的审美与情感。所以,《红楼梦》的“大”,不只是内部的丰富与博大,即便从外部视角来看,她也是中华文化的江河中波澜壮阔的一部分,并且深刻改变了这条江河未来的景观。

第三句是“众贤欣毕集”,或当从《兰亭序》“群贤毕至”一句脱化而来,但增了“欣”字,又让人想到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句子,甚至进一步联想到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句。以冯其庸先生开创并主持工作多年的红楼梦研究所,正是“众贤欣毕集”之处,也是当代《红楼梦》爱好者与红学研究者的“大观园”。

第四句是“再论一千年”,此处的“论”字又当从杜甫忆李白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化出,所以,自然不是“论文”之“论”,而是与前句相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的析论之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新的原典,《红楼梦》是超越时代的,她的伟大与丰富不能仅求之于其内,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映照的是中华文化的千门万户,只要中华文化在,《红楼梦》就永远在,对她的析论也会被不同时代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相信,在冯其庸先生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守护下,我们一起努力,在红学这个中华文化的大观园中,一定可以把伟大的《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