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彭 志

1990年生,安徽寿县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文化》杂志执行编辑。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艺术学研究。已在《文学遗产》《江海学刊》《社会科学战线》《云南社会科学》《戏剧艺术》《戏曲艺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诗歌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对文学创作与评论亦有着浓厚兴趣,已有诗文、评论等30多篇见诸《艺术评论》《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星星》《诗歌月刊》、“澎湃新闻”等各类报刊。专著有《阐幽明微:中国古代文化的多维观照》《明人词籍序跋辑校》,参与整理、撰写《中国历代家训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陈亮诗词选》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4项,主持各类项目4项。


明词学的尊体策略与身份重构

在词学史上,清人对明词学多有批评,但并不符合明人尊体论述的实际情况。明词学尊体策略可分四个维度:在文体溯源上,出现了古乐府、近体诗(律诗)、鸿蒙、汉代、六朝诸种说法,呈现出以诗释词与以古为尊的特征;在文体畛域上,既申明诗词共源同工,又对诗、词、曲关系严加辨析,表现出较为复杂的辨体面貌;在选词作谱上,数量稀少的“国朝”类词选在《花间》《草堂》系列的缝隙中突围,不断出现的词谱推动着填词从音乐谱至格律谱的体制定型;在体性创作上,存在着由“教化主理”至“婉约主情”的转向,新词调、幛词、论词词等拓宽了词的书写范围。明人尊体言论多为清人所借鉴,明词学在千年词学史中的身份应重新厘定。 

本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