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潘 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电影话语新论》、《影视艺术传播学》、《文化铸就兴国之魂—中外文化发展战略专题研究》、《影视意象美学:历史及理论》、《当代电影全喻文化论:中华视域下的银幕阐释》《西方电视理论史评》7部,出版译著《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一生:迈克•华莱士传》、《冷山》、《野玛丽》等文艺理论、名人传记及世界文学名著19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艺术、技术与媒介文化价值研究”(12bc025)1项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课题“西方电视理论研究”“当代文化典章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华民族新史诗’艺术创作现状与发展研究”3项,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艺术评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民族艺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电影符号学与电影意象论比较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基石

西方的电影符号学主要以语言作为参照研究电影的符号特征,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使西方电影理论步入现代阶段。然而,若为电影总结一套类似于自然语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忽略电影艺术主要通过影像表意、叙事的感性特征,则难免陷入研究的瓶颈。电影意象论基于中华文化深厚的理论资源,强调“立象以尽意”“喻意象形”等传统美学理念,融合具象与抽象、理性与感性的思维模式,不但契合电影“以象表意”的媒介特征和创造法则,而且能够凸显电影艺术的美学特质,从而构成“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设的重要基石之一,彰显中国电影学派的学术品格与民族风范。

本文发表于《艺术评论》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