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邱春林

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设计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史论研究和国画创作,已出版个人专著《设计与文化》等13种,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2项国家艺术学重点课题及多项部级课题,参与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咨询工作,兼任国家非遗保护、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央视“一锤定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等专家。

 


明末《奇器图说》译介带来的设计新思想

明末在中国造物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当时各类实用器械形式多样、功能齐全,不管是技术还是手法都达到了传统手工业时代的成熟期,而且有许多部反映古代工艺技术水平的巨著问世,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新制诸器图说》等,这些巨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实用器械图谱。研究明末这一历史横断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整个古代中国实用设计的技术水平和思想特征。

由于记载古代设计师的历史文献相当稀缺,因而当代人常常为此发出疑问:古代中国有没有自觉意义上的设计行为?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笔者在丰富的文献资料的支持下,提出实学家王徵是明末参与造物设计的代表性学者,甚至是中国传统手工业造物时代的典型设计师。身为士大夫,王铮超越了传统的“君子不器”观念势力的捆绑。在明末实学思潮和天主教博爱精神的感召下,提出为民生日用而设计的主张。他从生活中发现设计任务,系统考虑与设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是采用传统技术,或是大胆吸收新技术,复制和创制了上百款军用器械和民用器械。本书通过研究王徵价值观念、技术能力、设计步骤和方法、社会影响力等,总结古代设计行为的一般范式、一般目标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文化。研究表明手工业时代学者的设计行为同样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与当今设计的一般范式相吻合;传统器械的设计遵照“经济、巧便、省时省力、易维护”等设计目标进行,其对设计技术的选择利用完全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生产关系相匹配。也正因如此,传统设计文化重实用的优点中隐含着历史危机:传统学者型设计师与工匠类似,都过分依赖于经验型知识,尽管个人经验在设计行为中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因缺少理学理知识的支撑,使得传统器械设计只能成为顺应旧体制的力量,而不能成为创造工业化的动力。

本文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设计学卷•教师篇》(2019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