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丁亚平

现在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学历:

           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1996

           硕士    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1987

          学士    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1982

  

工作经历:

              2005年8月至今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

            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总编辑/法人代表

            1995年9月至2001年8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副总编辑

            19877月至1995年8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副研究员

  

业务\学术活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影视)”,首席专家,2017.03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首席专家,2013-201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2008年至今

中宣部文艺(影视)阅评员,2010-2018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评审专家,20182020

2016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终评评委,2016.09.27,2017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评审专家,2017.06,20192020

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电影专项评委会评委,2020.03.31

2016年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大学生微电影和大学生实验短片终评评委、召集人,2016.09.25

2016年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终评评委,2016.09.20

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第二十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评委会主席,2014.04,2016.04,2016.04.23、24,2017.04.22、2018.04.21、2019.04.13。

教育部马工程评审专家,2009,2015.11.20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专家,2008年至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委,2007,2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评委,2007,2020.03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2018、2019,2020.03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2007-2014,2016年,2014年和2016年担任影视学科评委、召集人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影视学终评评委(2014、2016、2019)召集人,2016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评审2017

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评委,2007,2009

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评委,2007、2009、2013

第三十届、第三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2015,2019

国家电影精品专项资金项目评委、评审组组长,2017、2018,2019

文化部“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论证专家,2005(12月)

文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网络游戏审查专家,2006年至今

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2014年至今

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评委,2005

“中国电影百年百个银幕形象”评选委员会副主任,2005

中国电视家协会电视文艺学术奖评委20052006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审查专家,2005.11起

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评审书家,2006-20182015.11.26-27参加2015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项目评审会

文化部艺术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2007年至20182015.12.07和2015.12.11分别参加艺术组、科研组评委会

文化部新闻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评委,2001-2006

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2003

第二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2002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协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6、2011、2016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届理事,2019年起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2012年起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动漫艺术委员会委员,2019.12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2014年起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2015年起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2018年起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主任委员(2019-2022),2019.12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2006-2013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2014年起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起

香港大学创意产业课程咨询委员会委员2012年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2003年起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2008年起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起

苏州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2004年起

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1999年起

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2011年起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5年起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2015年起

河北传媒学院客座教授2018.06起

山西传媒学院兼职教授2018.05起

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2019.01起

  

获得主要荣誉:   

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03

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7.12

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01

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专业二级(二级研究员),2019.12

《中国电影史学》入选中宣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19年项目资助,2019.12

《从五四运动的精神传统看新中国70年电影的发展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被评为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2019.12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9.12

专著《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获第十一届“学会奖”著作特等奖,2018.11

论文《唤醒与改变:和电影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演进及其文化逻辑》,获2018年第二十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称号,2018.11.10

论文“一带一路”与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获第五届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二等奖,2018.08

著作《中国电影史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年学术年会上交流,并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奖(专著类排名第一),2019.01

所著《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学术年会上交流,并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奖,2018.01

论文“一带一路”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获得2017年第二十六届中国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称号,2017.09.14

所著《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学术年会上交流,并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奖,2017.01

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16

论文《全球化的观点下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作用和影响》获2016年第二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称号,2016.09.22

所著《中国电影历史图志》(两卷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学术年会上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奖,2016.01.20

《中国电影史学》获评为首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2015/2017

个人专著《中国当代电影史》(两卷本),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著作类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著作类二等奖,2014  

论文《论21世纪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选择》,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二等奖,2013

著作《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获评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2014

个人专著《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由俄罗斯东方文学出版社出版俄文版2012/2014

个人专著《中国当代电影史》(两卷本)获评为首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010/2011

《论中国电影与通俗文化传统》 获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类一等奖,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三等奖,2001、2004、2005

《艺术文化学》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现代意识 性格结构 审美情绪》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1994

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优秀专著奖1991

文化部优秀共产党员1992

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1992

 

 主要著作:

《影像心灵: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个人专著,52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9.09

《中国电影史学》,编著103万字,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08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个人专著,80万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11

中国电影艺术史(1940-1949)》,个人专著45万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12

《中国电影通史》(全两卷),个人专著,120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10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全两卷),编著,120万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11

《在历史的边际》,个人著作,40万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03

《心中的风景》,个人著作39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12

《延安电影家》(上、下),编著,108万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07

《延安摄影家》,编著,73万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07

《延安摄影作品》,编著,49万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07

《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个人专著30万字,俄罗斯东方文学出版社俄文版,2014

《大电影概论》(丁亚平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中国当代电影史》(全两卷),个人专著86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06

《水底的火焰:知识分子萧乾 1949-1999》,个人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3

《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个人专著39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

《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个人专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03

《电影记忆》(丁亚平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03

影像心灵: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

二十世纪电影人的电影活动与经验,是中国电影的一份心灵和精神遗产。 他们的电影及其活动群星璀璨,时代感强,被赋予了动态的文化身份、心灵史和位置意识的丰富内涵。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每个人物都有很多故事,都不是生活在一个“格式”里,做电影、生活、思考、行动,......都是有灵魂、精神,有担待的。美国作家约翰·豪尔普林在《传记家的报复》里说:“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心灵的产物,如果我们知道如何获得研究它的工具,这个心灵就能够被研究;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去研究,这个心灵存在的时代就能够被研究;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去评价,这个时代对心灵的影响就能够被评价。”法国的柏格森也曾说,人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拥有多种音调,有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指向行动,有时候则远离行动而指向记忆,我们的精神生活居于不同的高度中。

《影像心灵: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一书所选的论述对象,有电影导演、编剧,还有电影理论家、 批评家、演员、制片家,聚焦重点为电影思想史上的那些富有精神生活意味的行为、言辞和事迹,它们有着多种的音调、声源和“不同的高度”。

“历史应如镜,勿使惹尘埃。”《影像心灵: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将电影史视为关于人的审视和重思,不是审视历史或某种创作流派,甚至不是审视电影,只是审视一个个的电影人,并进而激励读者去思考,这是一种尝试。电影和电影人不是简单装有透明的事实材料的容器,作者相信,只有通过对话和关系,我们才会了解影像心灵的整个过程,只有回顾历史,在历史中寻找先例,才能把握、激励当下。因此,本书关注的是中国电影史上的这些电影人和电影影像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自我及世间万物的关系以及缤纷复杂的电影创造的丰富性。与你一起体验过往电影人的世界和精神生活,发现电影中飞跃的进步和我们生命里缺失的存在,平静地看待历史,回到真实,回归常识,是有意义的。

《影像心灵: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丁亚平著,52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9年9月版。

 




目 录



洪深论

   一、电影:教育的理念与主观性写作

   二、在新派与旧派之外

   三、身体、声音与“新式知识分子”

   四、身份、位置和“血性”:大时代中的电影人

 

史东山论

   一、寻找城市的语言

   二、摩登的外表底下

   三、激情、意义政治化

   四、时代的界线

 

朱石麟论

   一、落后、对抗和适应

   二、国家认同与集体感的价值观

   三、焦虑在意识中盘旋

 

沈浮论

   一、从喜剧感到现实感

   二、浪漫主义反抗

   三、走在现实的深处

   四、电影即塑造

 

孙瑜论

   一、电影知识分子与诗人的“骄狂”

   二、民间的话语:理想与热情

   三、孙瑜的跋涉与中国电影史结构

 

费穆论

   一、走上从影之路

   二、“国防电影”的影像书写

   三、“中国的灵魂”与民族主义

   四、《小城之春》叙事与个体生命的伦理深渊

   五、给想象力量

 

蔡楚生论

   一、个性意识的困惑与新话语空间的融入

   二、商业电影的现代想像

   三、对生活的肯定或拒绝与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

 

汤晓丹论

   一、为大众讲述好故事

   二、影坛“疯子”

    三、历史性的蒙太奇

    四、电影家的自我岗位意识

 

桑弧论

   一、主流电影之外与个人的展现

   二、海派电影的独语之路

   三、大众趣味

   四、艰难的超越

 

夏衍论

   一、个人即政治

   二、左翼电影知识分子

   三、时代的主调与身份感

   四、生命的意义

 

     尘无论

   一、山野与天地之气

   二、凝视现实:批评的召唤

   三、电影的批评要怎样才更具可能

   四、批评家之死

 

阮玲玉论

   一、无声电影:一个天才演员的诞生

   二、民国的滋味与影迷

   三、默片时期的身体叙事

   四、一代人的爱与怕

 

刘琼论

   一、视觉形象和“表情建筑学”

  二、“女学生偶像”与想象性

   三、“刘琼型”“志气之帅”与向上的精神

  四、存在意味着符号文化

 

司徒慧敏论

   一、洋与新:人生 · 电影 · 世界

    二、声音的诞生、技术理性与电通公司

    三、“司徒慧敏元素”

    四、公共声音:传播技术与文化的冲动

    五、技术就是自由

 

夏云瑚论

   一、实业家的奇思与庄严

   二、联姻“昆仑”

   三、致力于具体性的商业智慧

   四、身份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