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孙晨荟

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音乐与民族音乐。出版专著《谷中百合——傈僳族和大花苗基督教音乐文化研究》(上下,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天音北韵——华北地区天主教音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雪域圣咏——滇藏川交界地区天主教礼仪音乐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2010年)、《雪域圣咏——滇藏川交界地区天主教仪式与音乐研究》(增订版,上下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中国化圣乐创作——继往开来 久久为功

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宗教音乐即圣乐(sacred music),自明清时期第一次大规模传入中国,至清末民初掀起中西音乐交流的高潮。在历史中,相关的中国圣乐创作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人物、作曲家及相关作品。

西乐东渐的起源是欧洲基督教音乐,元代也里可温(景教&天主教)的传播,使蒙古人的宫廷中曾响起罗马天主教会古老的格里高利圣咏。至明末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宫传教协同西班牙耶稣会士暨音乐家庞迪我,为中土大地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宗教音乐与古典音乐。

西方宗教音乐,即圣乐(sacred music)的传入,打开了西乐东渐的第一篇章。四百多年来,中国圣乐多以翻译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及欧美赞美诗为主,有意识的本土专业创作屈指可数,专业作曲家的参与寥寥无几,这与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有极大和本质的不同,基督教音乐在华数百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话语体系。即便如此,仍有可圈可点的代表人物和相关作品。

而从唐代基督教传入中国开始,本国的圣乐创作无论作品规模大小题材风格都一直存在。从张肖虎《圣诞清唱剧》、江文也《第一弥撒曲》、黄桢茂《以马内利》、马革顺《受膏者》、耿辉《中华合一弥撒套曲》、黄安伦《复活节大合唱》、《大卫之诗——诗篇二十二》及《启示录》等都是中国近现代作曲家大型宗教音乐作品的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物及作品,如创作中文礼仪圣乐的李振邦神父(1923-1984)作有《新礼弥撒合唱曲集》(1971),他还著有《中国语文的音乐处理》一书,讲解中文节奏与声乐作曲等问题。如史奇珪牧师(1929-)作品《圣诞诗画》、纪哲生牧师(1922-2009)神曲《浪子回家》及圣歌作品、杨伯伦(1931-)的大量圣歌作品都是在华人圣乐界广为流传。但总体而言,中国圣乐创作仍是严重缺乏创作者和音乐作品,而进一步深入探讨圣乐中国化的技术理论和审美神学等话题,更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本文发表于《中国宗教》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