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李 虹

  李虹,200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红学史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自任职以来在《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担任《红楼梦学刊》编辑,负责编辑审稿工作。2005年改编并出版《邯郸记》,2007年校注出版《图文典藏版红楼梦》,2016年参与校注《红楼梦赏析•第一卷》,2017年出版《兴会的羽翼——红楼梦研究中的本事与索隐》,2018年出版《粤剧红楼戏丛谈》。


粤剧红楼戏丛谈

该书以光绪年间以来的粤剧红楼戏为研究对象,对现存剧目进行初步整理和辨析,并选择其中几位比较重要的演员,对其唱腔、舞台表演及其传播与影响,进行阐述分析。

《红楼梦》是粤剧改编中的重要题材。从早期的“八大名曲”到后期粤剧改革,《红楼梦》在粤剧变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粤剧对《红楼梦》改编的剧目很多,迄今为止大约有近百种。其中多数剧目都是以百二十回本为底本,聚焦于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家族盛衰为故事背景,展现了个人与家族命运的悲剧性。少数剧目选择晴雯、金钏、尤氏姐妹和王熙凤等人物为主人公,通过对小说经典情节的重新建构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共鸣。就剧目而言,小说提供了深厚广博、视角丰富的文学底本,而粤剧红楼戏对小说经典人物经典场景的舞台再现,不仅丰富了戏曲剧目,也进一步推进了小说的接受与传播。

在一系列经典剧目的创作演出中,仙花法、李雪芳、朱次伯、任剑辉、何非凡、楚岫云等一批粤剧名伶对《红楼梦》剧目的舞台表演,构成粤剧红楼戏的重要内容。而随着社会变迁,粤剧在海外的流传范围也在不断拓展。《红楼梦》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其相关剧目也成为海外粤剧团体的常演剧目。

本书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第八章  粤剧红楼戏的域外演出与传播

粤剧出身草根,流动性很强,很早便随着红船摇摆,从顺德佛山一路唱到广州,并随着海外华工的身影,一路传到美洲。后受晚清革命形势的影响,粤剧演出受到清政府的猛烈打击和镇压。许多粤剧艺人为了躲避政府追捕和谋求生存,不得不隐身于其他戏班,或漂洋过海前往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演出。粤剧也因此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周东颖先生将粤剧形成发展以来的海外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可以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算起,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访美前,粤剧艺人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前往海外演出。如有些是由于大量中国劳工被贩卖到世界各地,在悲苦的劳工生活中,需要家乡的戏曲音乐缓解自己的思乡之苦,告慰生活中的不幸与悲凉。他们中有些是学过戏的艺人,有些则是被人以听戏或看戏为借口骗到船上的。

第二个时期,是在梅兰芳1930年访美之后,京剧艺术得到广泛认可与传播,粤剧等其他地方剧种被边缘化,发展缓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战争与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下,加之电影技术的发展,粤剧艺人在海外的演出日益减少,设备更新滞后,职业剧团举步维艰。

第三个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粤剧演出进入复兴阶段。

不过,以上阶段特点在美洲地区更为明显,而东南亚地区如越南、新加坡等地,却并不明显。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地缘文化的相似,特别是粤籍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迁移和聚居,从17世纪开始迄今为止,粤剧演出在东南亚地区一直存在,以至有“粤剧的第二故乡”之称。而在此传播过程中,与《红楼梦》相关的粤剧红楼戏,一直都有演出,演出剧目多集中于宝黛故事,如《黛玉葬花》《情僧偷到潇湘馆》《宝玉逃禅》《宝玉怨婚》等,偶有演出《宝玉与晴雯》,出现在1999年的美国旧金山。

一、粤剧红楼戏在东南亚的演出

广东戏曲传入东南亚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初。1685年,有中国戏班在暹罗大臣华尔康为葡萄牙国王彼得二世登基日举行的纪念宴会上表演的记载: 

第一个节目为中国戏,演员衣裳绮丽,仪态可掬,动作也敏捷,惟其管弦,喧闹可厌,无异于依拍子敲锅;第二个节目为暹罗歌剧,其歌唱比中国剧稍好,白古人亦表演一场轻快的歌舞,祝宴以一场中国悲剧结束,盖因此地有广东戏班,也有漳州戏班,后者较为华美且壮丽。 

尽管“广东戏班”并不一定表演粤剧,但广东戏曲很早便传入暹罗国却是显而易见的。后来,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后被清政府镇压,许多粤剧艺人被迫混入京戏、徽戏等其他戏班,或者逃往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避难谋生,从而促使粤剧在南洋地区的发展更为专业化。到光绪末年,随着粤剧艺术的复兴与继续发展,各大戏班剧团以及出名的粤剧艺人大佬倌也纷纷出现,并占据了国内省港澳地区的各大戏院舞台。一些名气小、艺术水准相对弱一点的艺人团体,则很难有舞台表演机会,从而不得不辗转到东南亚地区演出谋生。

当时越南的堤岸市、西贡、海防等城市是粤籍华侨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粤剧演出较多的地方。不过,去东南亚演出条件并不优越,且鱼龙混杂,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也极大。因此一般能在国内立足的大佬倌多不愿往国外演出。国外班头想组成一个像样的班底,也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所以常需要有中间人从中牵线,把演员们介绍、组合在一起。据说,当时粤剧界的把头、半班的班主细春、烂颈祥、黄柏等经营的专做半班生意的公司,经常为越南各戏院订人做掮客。

当然,对于本身已经有些名气的演员来说,到海外演出所能获得的酬劳往往更加丰厚,是在国内演出的几倍。名伶薛觉先、马师曾、千里驹就曾在越南堤岸的大同戏院、同庆戏院和竞南戏院演出,广获好评。其中,红楼戏也是他们的常演剧目。1928年,李雪菲和李瑞庄辗转于越南河内、海防、西贡和堤岸等城市,演出《宝玉怨婚》。郑少秋、李绮年夫妇在30年代后期曾辗转于马来西亚和越南演出《黛玉葬花》,并且在乐班中加入了西洋乐器,令观众耳目一新。楚岫云在40年代加入非凡响剧团之前,也有几年时间是在越南西贡演出,并因此结识后来为何非凡做舞台布景的洪三和。何非凡更是在60年代以后搭班李宝莹、钟丽蓉、苏少棠等,在西贡的金象、中兴等戏院演出《情僧偷到潇湘馆》。此外,西贡还有永兴戏院和中国戏院,海防附近也有七八家戏院,都有不少粤剧乃至红楼戏的演出,竞争非常激烈。

与之相仿,新加坡也是粤剧演出比较频繁而集中的国家。1889年,广州黄沙建成“八和会馆”,新加坡“梨园堂”也随之改名为“新加坡八和会馆”。1890年后,新加坡建立了固定的室内剧场,如庆维新、庆生平、梨春园,牛车水区士敏街也被称为戏院街。1900年,华如街、马真街、牛车水戏院等处建立了普长春、庆新平、怡园、梨春园等4间戏院,1927年还建立了“天然大舞台”作为粤剧演出场所。不过,粤剧红楼戏在新加坡的演出以业余剧团为主,专业剧团相对较少。除了1931年,陈非侬曾经与伦有为、丁公醒搭班非侬剧团在新加坡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红楼梦》以外,其余的演出多为业余剧团。

1947年,简永年创立冈州会馆音乐戏剧部,并成立“冈州粤剧团”,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均曾演出过《红楼梦》等大型粤剧。新加坡冈州会馆成立于1840年,由广东新会同乡发起,不仅培育了众多华裔子弟,设立了教学基金,还常常服务社会。冈州粤剧团成立后,多次参加世界各地的演出。同年,新加坡东安会馆也成立了“东安会馆粤剧团”,并在80年代演出《红楼梦》等剧目。东安会馆成立于1870年,是由广东东莞、宝安两地的移民发起成立的。与冈州会馆一样,都是为照顾同乡的教育、工作与生活,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而服务的组织。他们组织的粤剧演出活动既是对华侨同乡的一种心灵慰藉,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不同地区进行的一种交流。

此外,1953年,崔恩荣、黎耀聪等在马来西亚创办吉隆坡南海会馆粤剧曲艺部,也曾经演出过折子戏《幻觉离恨天》。1993年,在新加坡狮城地方戏曲展上,新加坡敦煌剧坊在牛车水人民剧场演出了《怡红公子哭相思》。以上都是非职业粤剧团体的演出。业余粤剧团体的崛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冈州会馆粤剧团、牛车水民众联络粤剧组、敦煌剧坊、金龙粤剧团等都是其中比较著名的。由于是业余团体,演出剧目多以折子戏为主,粤剧表演更主要以文化休闲和文化交流的形式出现。

二、粤剧红楼戏在美洲的演出

最早记载粤剧戏班到美国演出的消息来自《上加利福尼亚日报》(dailyaltacalifornia)1852年10月16日刊登的一条消息:“鸿福堂”将于10月18日在旧金山三桑街(sansomestreet)首演。

该戏班演出人员多达123人,演出剧目包括《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关公送嫂》。12月23日,他们在旧金山的中国剧院演出7天,并于1853年3月抵达纽约、新泽西等东部城市。这些被称为“走州府”“走金山”的艺人,让粤剧漂洋过海,开始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慰藉着漂泊在异国他乡孤独凄凉的灵魂。

从1852年开始,到梅兰芳1930年访美之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粤剧就相当于美国戏剧舞台上的“中国戏剧”。1877年,马克·吐温曾经记录过一段在旧金山的粤剧演出:“演戏的剧团是从广州来的,有62个团员,包括演员、乐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这次来美国,预定会到西岸五个城市,演出三十场。”本来这次演出大概是在唐人街的戏院上演,但由于暴乱,戏院被毁,改到旧金山唐人街附近三新街的亚美利坚戏院。而马克·吐温对这次演出的观看感受是:“很像意大利歌剧加上马戏班的杂耍,中国功夫、奇特的服装和狂野的外来音乐。”这大概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戏曲最初步而直观的认识。对于当时辗转流离的华工来说,生活是一如既往的艰难辛苦,比家乡又多了被孤立、被歧视的处境,即使有粤剧演出可以抚慰华工们的思乡之情,也受到各种强力限制。

然而,即使受到各国移民法案的压迫与限制,在海外谋生的华人们依旧保持着以往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习惯,并且在去国怀乡时激发出民族认同感,较国内更有凝聚力,也更有保存与传播传统文化的动力。晚清时期,有人这样描述海外华人形象: 

记者越太平洋而客美洲也,登岸,见所谓吾广东人,衣广东之衣,食广东之食,言广东之言,用广东之器具,举饮食玩好,服饰器用,无一不远来自广东;声音笑貌,性情行为,心肠见识,起居嗜好,无一不如在广东焉。所异者,一顶黑洋帽,服尚黑色耳......俄而为友人引而观戏,其所演班本,又广东戏也。花旦小生白鼻哥,红须军师斑头婆,无一不如广东旧曲旧调、旧弦索、旧鼓锣。

粤剧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精神、审美精神及感情积淀,填补了海外粤籍华人华侨文化生活的空缺,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媒介。

旧金山是早期华人聚集较多的城市,也是最早有粤剧演出的城市。1927—1930年,李雪芳和牡丹苏等在美国旧金山大舞台演出《黛玉葬花》。五月照相馆(may’sphoto)最初成立于旧金山的唐人街,是由isabellemaychan和leochan夫妇在1923—1976年经营的,其间拍摄了大量粤剧演出的照片。

五月工作室是由1923年至1976年在旧金山唐人街的isabellemaychan和leochan经营的。leochan于1911年后从中国移民到美国。isabelle出生于旧金山。这个位于waverlyplace的工作室专注于为在唐人街剧院演出的男女演员制作宣传照片。他们的许多照片是在1925年开放的大中华剧院上演的,该剧院后来更名为大明星剧院。该工作室还以制作婚纱照以及拍摄唐人街生活的其他方面而闻名,包括商业、街头生活、游行和其他活动的肖像。1931年,工作室搬到了萨克拉门托街的770号,维持其剩余的运作。wyliewong是一位立足于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品和古董商。(笔者自译) 

以上两张照片是粤剧红楼戏在旧金山演出的早期印记。1930年,梅兰芳访美,带来了令人惊艳的京剧艺术,也将粤剧等其他地方剧种推向边缘。再加上电影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粤剧日趋没落,演出渐少。一直到1953—1954年,才重新开始有以关焯、苏州丽、李冰心、黄志坚为班底的关焯剧团在美国檀香山的金城戏院演出《宝玉逃禅》的记录。1960年,梨园乐剧团也在这里演出了《情僧偷到潇湘馆》。之后,随着粤剧演出的复兴,粤剧红楼戏的演出也有所增多。1966年、1970年、1976年、1985年、1986年、1993年、1995年、1999年均有演出,演出地点依然以旧金山为最多,其次,在纽约、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也有红楼戏的出现,此外,加拿大温哥华、卡尔加里,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悉尼,也都曾经排演过红楼戏。参加这些演出的一般都是中国职业剧团,如非凡响剧团、宝石剧团、广东粤剧院、深圳粤剧团等,表演剧目多选择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情僧偷到潇湘馆》,既充分表现了粤剧唱腔的特点,又可以《红楼梦》的故事唤起海外华人的文化记忆。

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影响下,粤剧表演在海外出现了很多当地的业余剧团。据沈有珠在《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一文中的统计,单是旧金山就有南中国乐社、南国戏曲研究中心、新韵曲艺中心、红豆戏曲社、旧金山中华国乐社、海风音乐社、侨志乐社、实验音乐曲艺团8个团体;此外,纽约还有纽约粤剧学院、中国音乐剧社、富贵粤剧学院、箫玲玲粤剧团、心声粤乐研究社、广东曲艺研究会、戏曲艺术协会等;波士顿有侨声音乐剧社、纽英仑华人福利会曲艺团、广东音艺研究社、波士顿艺青音乐社、中国音乐社等;洛杉矶有惠天生粤剧团、粤升音乐社、凯旋音乐社、陶然音乐社、拔萃乐苑;另外,加州、华盛顿、芝加哥、夏威夷也都有常年活跃的粤剧剧团。加拿大仅温哥华就有30多个粤剧团体,其中宝石花粤剧艺园的创办人原系广州市粤剧团的导演和演员,曾分别师从粤剧“小武王”靓少佳和花旦陈绮绮。白驹荣的女儿白雪梅、白雪红也分别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温哥华创办粤剧学校。

欧洲的粤剧团体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丹麦等西欧、北欧国家,最为活跃的是英国,在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爱丁堡等城市有20多个粤剧社团,如英国凤凰曲艺社、英国华人粤剧曲艺研究会、英国钰鸣轩曲艺社、湘云艺苑、利物浦粤艺之家、共和协会曲艺组、锦绣粤剧院等。这些剧团由于条件有限,且多为自发组成,大多没有报酬,因此对舞美要求不高,很多只用乐器伴奏,追求自娱自乐。剧目也多为折子戏,除了《情僧偷到潇湘馆》,《幻觉离恨天》《宝玉与晴雯》也是常演剧目。

美洲地区以美国为粤剧演出重镇,不论从演出历史、演出地点、演出剧目以及演出后的评论记载等,都较其他地区更多。从1852年开始的粤剧演出,在经历了最初的繁荣、中间的没落之后,渐渐由职业剧团转向业余团体,粤剧演出不再以谋生为主要目的,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多的是海外移民对民族文化的一再追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