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黄海贝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电影产业等领域研究。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部社科基金项目。目前正参与《大百科全书(影视卷)》编纂及《电影大典》编纂工作。合著:《大电影时代》、《大电影概论》、《大电影转向》(上、下)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学术及评论文章多篇。




纪录片借“一带一路”东风出海

《纪录片借“一带一路”东风出海》,《文艺报》2018年10月24日。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为中国影视“出海”,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市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在过去几年,中国纪录片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东风,不断探索“出海”,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竞争力的核心在于质量,中国纪录片“出海”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借助国际话语体系传递中国故事,简言之“中国故事,国际表达”。2000多年前,丝路沿线国家的先辈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把所在国最优质的物品、最灿烂的文化,“送出去、引进来”,各国在这条漫长而又神奇的贸易和文化通道上广泛收益。今天,用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是新时代对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呼唤。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首尾相接,沿线国家总人口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为中国影视“出海”,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市场与契机。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一带一路”成为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开幕当日,举行“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立签约仪式,近30个国家的电影节或影视机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其成员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等。日前,2018年“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论坛就如何进一步加深丝路国家之间的文化、影视交流和共同发展进行了讨论和沟通。

过去几年,中国纪录片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东风,不断探索影视“出海”,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于9月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片摄制组足迹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对 “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国内新疆、福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工作进行深度拍摄。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用事实和实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的宏大主题。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一带一路”实施以来,最先扬帆“出海”的是纪录片。近几年,以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五洲传播中心为代表的行业领军机构,积极筹划在海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中国纪录片播出平台。目前,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已开播印尼“hi-lndo!”频道,柬埔寨“hi-cambo”频道,以及南非、、尼泊尔、阿联酋、塞尔维亚等一批中国频道和节目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办《丝路时间》纪录片栏目,其中的《丝路时间》在全球21家电视台通过14种语言播出。像《舌尖上的中国》《精彩中国》《航拍中国》《自然的力量》《极地》《生门》《超级工程》《敦煌》等优秀纪录片,成为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窗口。2017年5月肯尼亚蒙内铁路正式通车之际,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在非洲各知名电视平台播出,仅肯尼亚国家电视台就插播了77次,受众近3亿人。

2016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央电视台在阿拉伯广播电视节上倡议发起了全球首个以“丝路”为纽带、面向全媒体的国际影视媒体联盟。在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市场运作、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在国际合作拍摄、电视节目联播、信息共享交流和海外联播活动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两年多来,“共同体”成员已扩充到51个国家和地区的103家机构。

影视合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之一。非虚构叙事的真实性、影像表达的生动性,易于跨越文化间的障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理解。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成员之间共同策划、投资、制作、发行的《孔子》《东方主战场》《改变世界的战争》《地球宝藏》《龙潜深海》等纪录片,相继在国际主流媒体播出,获得各方面的好评。

近日,2019年“金丝带”多国合拍系列纪录片《我看今日丝路》正式发布启动。海外媒体联合拍摄团队将以亲历者的视角,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深入丝路沿线城市、地区进行拍摄,用镜头寻找、记录丝路的历史和今天,探索丝路文化的真谛。

“一带一路”为纪录片“出海”提供了平台和通道,中国纪录片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如何让姓“中”的纪录片,走向更多的沿线国家,嵌入当地人的日常收视习惯之中,承担起文化输出、交流互鉴的功能,新时代的纪录片必须不断提高竞争力。

竞争力的核心在于质量。中国纪录片“出海”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借助国际话语体系传递中国故事,简言之“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央视拍摄的《第三极》已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将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第三极》全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背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了极端环境下,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状况。《第三极》从小切口出发,故事性强,细节感人。一系列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叙述手法,大大拉近了中国制作的纪录片与海外观众的距离。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首创以外国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辅以大量一手珍贵资料,引导全球社会共同探寻战争暴行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与“和平”这一跨越文化、种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主题,引起极大反响。它的具有新修辞、新视角、新逻辑的叙事方法,获得成功。

2000多年前,丝路沿线国家的先辈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把所在国最优质的物品、最灿烂的文化,“送出去、引进来”,各国在这条漫长而又神奇的贸易和文化通道上广泛收益。今天,用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是新时代对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呼唤。同时,要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通过纪录片将中国的故事和中国人的形象,更好地推送到世界人民面前,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