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孙承健

电影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电影报刊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主要理论研究方向:电影叙事研究、电影社会学研究。主要实践活动:从事电影项目策划、电影与电视剧文本评估等相关实践。主要著作:《情绪:影像表意的魅力与体验》《“魔法师”的世界:电影叙事的观念与表达》《电影、社会与观众》等。



电影、社会与观众

专著《电影、社会与观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年7月。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电影的产业化改革之后,中国电影无论是市场发展,还是文本的现实关照与叙事聚焦,都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具有不可分割的存在关系。因此,亟待需要从电影社会学这样一种跨学科的角度,对当下中国电影进行一种系统性的描述,一种学理性的分析。正因为如此,这一研究领域所蕴含着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本专著作为电影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前三部分主要围绕“电影机构”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讨论和相关阐述。包括电影作为工业机构、电影作为社会化机构、电影作为文化与意识形态机构,以及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运作模式。同时也涉及电影机构与其他社会机构间的竞争与协调关系。第四部分主要讨论的是电影与观众的问题。包括在阶层与性别等层面对当代电影观众进行重新的界定,以及观众界定本身对于电影的产业建构和整体发展的影响。除此之外,这部分还重点讨论了“作为意义生产参与者的观众”和“观者的位置”的预设等,一系列涉及电影社会话语实践的相关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涉及的是电影叙事的文化普遍性问题。包括神话模型与表征实践,以及基于表征性空间的文化混生性、文化再生产与空间的文化并置等相关问题。这五个部分的结构组织并没有遵循传统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范式,而是针对电影这一特殊的媒介形式进行组织结构。

在整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层面,主要是围绕当代电影理论、当代社会学与电影史学,以及叙事学与话语批评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同时参照和采用了包括制度经济学、现象学、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化研究等一些理论观点和研究路径,从多维度层面,更加深入地针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种系统性的分析。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电影及其工业机构

1,电影及其文化工业的形成

2,垂直整合与早期电影的产业模式

3,电影机构间的竞争及其权利形态的构架

4,营销与“高概念”和奇观化的电影策略


第二部分 社会价值的载体和协调者

5、角色脚本及其社会期待

6,叙事及其“社会推理模式”

7,阶层意识与“狂欢化”的叙事策略

8,基于社会化的机构竞争与协调

9,叙事文本的价值预设与道德前提

10,基于“替代性满足”的社会公正及其想象


第三部分 文化与意识形态机构的生产与再生产

11,“观者的位置”及其机构的运作

12,规训及其基于无意识的话语支配技术

13,再现及其权力的话语运作

14,“主导叙事结构”及其范式

15,国家认同及其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四部分 观众与大众文化

16、作为意义生产参与者的观众

17,明星与观众:机构运作的社会“溢出效应”

18,代际关系与作为“标志性事件”的电影

19,大众文化的自相矛盾

20,游戏的快感形式::数字技术时代的影像“逆袭”


第五部分 神话、叙事:普遍性及其建构模式

21,表征实践与影像意义的话语建构

22,神话模型与电影的故事世界

23,木马屠城“特洛伊”

24,城邦神话的电影空间想象及其文化再生产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