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薛若琳

研究员

薛若琳, 1939年6月1日生,辽宁省兴城市人,研究员,共产党员。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先后在云南省京剧院、云南省戏剧创作研究室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曲系,获硕士学位,导师张庚。历任本院戏曲研究所戏曲史研究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主编。曾任副院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中国唱片总公司顾问、《中华戏曲》名誉主编。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戏曲研究近40年。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7年赴美国参加“目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1990年参加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赴前苏联莫斯科出席“文化与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年参加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1992年参加广西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3年参加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参加云南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年和1994年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参加“中国祭祀与仪式戏剧”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主要成果:专著《尤侗论稿》(15.6万字),198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学术论文主要有:《明代戏曲音乐革新的创举》(1.2万字),载1989年《文艺研究》第4期;《清初戏剧论略》(1万字),载1991年《黑龙江艺术》第2期;《戏曲文学的发展及综合性艺术的传承》(8千字),载1990年《戏剧丛刊》第1期;《戏曲改革的艰难历程》(5千字),载1988年《戏剧评论》第6期;《剧种生机论》(1万字),载《中华戏曲》第10辑;《论关索戏》(1.5万字),载台湾《中国傩戏傩文化专辑(上)》第69期;《古巫的足迹》(8千字),载1992年《戏剧艺术》第3期;《傩戏:傩坛和戏曲的双向选择》(1万字),载1990年《文艺研究》第6期,此文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91年中青年优秀论文评奖二等奖;《中国巫傩面具产生及其衍变》载1994年台湾《中国祭祀仪式与戏剧研讨会论文集》;《目连戏的思想内涵与民俗特征》,载1994年《文艺研究》第5期。主编大型画册《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中、英文),江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台湾南天书局印刷,并撰写“总论”。

1982年以来,主要从事30卷本的《中国戏曲志》的编纂,担任副主编,参加各地方卷的初审、复审、终审,总计审稿1600余万宇,写出评审意见约12万字。撰写了《地方志的起源、流变与特点》、《戏曲史、志、论三者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志书的指导思想》等文章。

多次应邀在北京、外省市及台湾进行学术讲座,主要专题有《徽班进京的历史经验》、《民族关系与历史剧》、《傩戏目连戏的起源及其民俗、宗教特征》、《中国戏曲的写意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