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刘淑兰

副研究员
  刘淑兰,戏曲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女,1947年1月13日生,汉族,北京人。1966年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学京剧表演八年曾任战友京剧团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戏曲资料馆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戏曲导、表演理论研究,曾先后赴闽、川、陕、湘、鄂、鲁、晋、桂、苏及天津,对不同剧种进行采风,撰写论、评文章及出版专集,参加所内、外组织的课题,如《京剧百科全书》、《华夏妇女名人词典》戏曲词条、人物条的撰写工作。1995年10月间,参加由北京市艺研所、北京市戏校联合举办“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筱翠花诞辰九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宣读《谈筱翠花做派》论文。1995年11月间,参加“天津首届京剧节”评论组,对来自全国参演的十台节目:《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石龙湾》、《岳云》、《西施归越》等戏,进行探讨性发言。1998年12月30日至1999年元月10日,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京剧节演出剧目研讨、评论会务组,撰写了《震撼人心的连台好戏》有感第二届京剧艺术节的文章,发表在1999年《戏曲艺术》刊物上。
  主要成果:完成学术论、评文章《从昆曲“琵琶计”看其人民性的升华》,载1994年《戏曲艺术》;《历历旧事梨园情》,载1994年《中国京剧》;《谈京剧“樊江关”艺术特色》,载1994年《渝州艺潭》;《谈京剧的京白》,载1994年《中国京剧》;《淡金宝环的“喜荣归”》,载1994年《艺术通讯》;《戏曲艺术的“交叉”与“对照”》,载1995年《戏曲研究》;《戏曲艺术中的“穿插”》,载1995年《戏曲艺术》;《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杨秋玲与李维康》,载1995年《中外文化交流》;《谈浦州戏“关公与貂蝉”》,载1995年《蒲州艺术》;《以做工见长的筱派艺术》,载1996年《名旦风彩》书;《记梅兰芳金奖获者刘琪》载1997年《中国京剧》;《“伴唱”与“舞队”在戏曲中的作用》,载1997年《渝州艺潭》;《从“北国红姑娘”看京剧一代新人的成长》,载1996年《中外文化交流》;《于家七鼠耀菊坛》,载1996年《中国京剧》;《观王秀兰“送女”》载山西《王秀兰舞台艺术研究专集》;《赞余巧云的“三上轿”》,载《陕西戏剧》;《谈桂剧“打棍击箱”“人面桃花’“二堂放子”》,载广西《剧目与评论》;《谈崔彩彩的塑形美》,载山西《戏友》;《谈表演艺术团体也要搞活》,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艺术文化》一书;《论戏曲语言的作用》,载1999年《文艺研究》;戏曲小说《王宝钏》,1998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传记《杨月楼上海蒙难记》,1999年由广东惠州出版社出版。多年来发表论评文章、戏曲小说、人物传记,共5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