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黄翔鹏

  黄翔鹏,曾用名黄祥鹏、祥鹏、羊鹏等。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27年12月26日生于南京,卒于1997年5月8日。1941年在南京钟英中学就读期间,加入“团结救国社”(又名“萤社”),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1947年金陵大学物理系肄业后,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1951年于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毕业。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兼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主编,1985年至1988年任音乐研究所所长,1988年离休。1991年被香港民族音乐学会赠予“荣誉会员”称号,同年又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校外考试委员。
  他的研究主要在中国音乐史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个领域,对出土和传世音乐文物的研究、传统音乐的型态学特征及其历史发展和中国乐律学史、曲调考证等诸方面都具有理论建树和新发现。他根据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及音乐的型态特征,将中国古代音乐史分为三大阶段: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丝竹乐为代表的汉唐“歌舞伎乐”阶段,包括戏曲、曲子词、说唱、歌舞杂戏等音乐的“剧曲音乐”阶段;1977年率先从理论上论述一钟双音的现象,并于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得到全面证实,其后对曾侯乙钟铭做前所未知的乐律学研究和解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他首论“同均三宫”和“七律定均,五声定宫”的理论;在发掘古曲、古乐发展问题和边缘学科建设,诸如音乐与声学、文物与古文献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他还曾三次作为国家级音乐家代表团的成员出国、出境访问、讲学,四次特约在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主要成果:主要论文有:《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音乐论丛》,1978年,《音乐论丛》1980年);《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载1981年《音乐研究》第1期);  《中国古代律学――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科学遗产》(《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律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及其思想启示》(《章乐研究》1984年第4期);《音乐考古学在民族音乐形态研究中的作用》(《人民音乐》1983年8月号,美国cambridge.vo1.4.n02《sonus》);《中国传统音调的数理逻辑关系问题》(《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传统音乐研讨会》报告);《均钟考――曾侯乙五弦器研究》(《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88年第4期》;《对“中国乐律学史”学科建设问题的一个初步构想》(《音乐学术信息》1989年第3期);《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文艺研究》1989年第4期);  《两宋胡夷里巷遗音初深――丝路迷踪考察之一》(《中国文化》(4)),1991年;《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文化特点及其两例古谱》(1991年7月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1届世界年会特邀报告)。研究论集三本:《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溯流探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遗稿有《乐问――中国传统音乐百题》(《音乐研究》1997年第3、4期,1998年第1期),《中国传统音乐180调谱例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将出版)及《大曲两种――唐宋遗音研究》。任音乐研究所所长期间,提出“以资料建设为中心”、“开门办所”的建所方针。1979年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十几名硕士、博士给予了潜心的指导,1989年成立的“中国乐律学史”课题组,培养了国内中国乐律学方面的年轻学者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