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罗 微

汉族,获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法学(人类学专业文化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自2003年开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主要学术成果有《掀起你的盖头来――盖头的人类学符号意义》《人类学视野的古代汉族凤冠符号象征意义》《浅谈中国佛寺的营造文化与艺术》《试论洛阳汉代墓葬的装饰》《论洛阳唐三彩的历史展观》《申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例》《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缘起、实践及其目标》等;组织实施《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一、二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2010年》编撰工作等。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与保护》课题;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课题研究及编撰工作。参与、承担和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有:30余项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文本撰修、论证工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工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业务标准制定工作等。



2019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通过文献和政策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本文对 2019 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状况、趋势、取得的效果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总结。2019 年,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进程中,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项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和旅游部“精准管理”意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实践复杂化的情况,“中国经验”的丰富和深化需要思考。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节点,回顾、总结、反思和展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门类的学理发展和保护实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介入尺度、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等问题,也应引起思考。

本文收入《2019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