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李春沐

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在音乐记录整理、田野调查工作有扎实的专业方法训练,其整理的香花音乐乐谱、外江戏音乐是客家音乐、岭南戏曲音乐记录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有《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第一作者)、《京剧史料汇编(清代续编)•清宫文献》,以及学术论文《历史视野中的上党梆子器乐研究》《2012年度传统音乐保护发展报告》《纸上的声音——<梅兰芳歌曲谱>的意义》等十数篇。

   



佛教香花仪轨中的乐舞结构

佛教香花仪轨也被称为香花佛事、做斋等,是现存于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佛教仪式,集经、偈、赞、颂与文学表演艺术为一体,不仅有静态的音乐表演,而且有动态的行为科范。传统的香花僧侣有所谓“讲”“唱”“打”“声”“色”“艺”的规范要求,其中的“讲”“念”“唱”“声”,均与香花仪式的音乐相关;而“打”指动作技艺,即用动态形式在佛堂内演示境界,现身说法;“色”指坐、立、行、走的姿容气质,这两项规范便与舞蹈相关。因此综合所有技艺规范的“艺”,便成为音乐与舞蹈的综合体。音乐是这套仪轨中最具本体特征的艺术构成,而仪式化的舞蹈是与音乐相配而行的艺术表现,几乎每一套仪式的唱腔都与僧侣的身段步伐、场面调度相配。音乐与舞蹈在香花仪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笔者在整理研究香花的过程中,承担了音乐与舞蹈内容的撰写,故结合在著作中的相关内容,对香花仪轨中的乐舞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本文发表于《山高水长: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