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宋 波

1992年9月—1995年7月,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此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至今。

著有《中国戏曲史》(合著,1998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京剧—京城戏曲文化的整合》(合著,2002年中国书店出版),《昆曲的传播流布》(200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昆曲唱片小识》(合著,2014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等。

参与了纪念程砚秋诞辰百年出版的大型画册《京剧大师程砚秋》(200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近代史》(201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大百科》“文学分支”(2019年结项),《江潮集——刘芝明百年诞辰纪念》(200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等项目和著作的文字及其他工作。

写有论文《亦何恨乎秋声——京剧旦行崛起的文化传播原因初探》、《士传民语,习与智长——从媒介的角度看京剧》、《“昆曲”抑或是“昆剧”———一个戏曲基本概念的商榷》、《生民之道,乐为大焉——再从媒介的角度看京剧》、《班曰徽班,调曰汉调》、《回首有情风万里——从《逼上梁山》和《十五贯》谈起》、《浅议<异同集>》等。

2006——2011年,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昆曲艺术大典》的编撰工作,担任“音像典”副主编,2019年该书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个人独立完成了“音频总汇”工作中的选取、听审、筛选和文字编撰工作。“音频总汇”文字出版社核对,计36万字。材质从唱片、钢丝录音带、录音磁带及家用盒式录音带、cd均有所用,海内外名家均有所收,选曲、选场、全剧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均有所选,南北昆、浙昆、湘昆、川昆、永昆及京昆、甬昆、晋昆均有所涉,至于法宫雅奏,月令承应和南戏、诸宫调等,可称独有。是目前最完整、涵盖面最全,历史跨度最大,收录演员和曲家最多的昆曲音频典籍。


老北京述闻 戏曲曲艺

戏曲是文化名城北京的一张烫金名片,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京剧。民国初年,来到北京的外国人,就把登长存,吃烤鸭,看梅兰芳当成是直观了解北京的途径。1956年,中国古典歌舞团出访北欧五国,带去的就是京剧。这种“是综合性的,在创造上高度地融合了歌唱、舞蹈、哑剧、道白、武功、音乐、美术各方面,成为一种完整的统一的整体而又各有重点,灵活变化,使人既感到无限丰富,也感到无限完美”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在艺术的表现方面,打开了十分新鲜和动人心魄的天地。”在北京形成的京剧,至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传承,这比很多城市的历史都更加悠久。北京作为历史古都,拥有强大的娱乐消费能力,也形成了休闲娱乐的惯性特征。“典衣看戏是京师”,《琉璃厂杂记》中,把“跑车,听戏,叉麻将,逛公园”称为“乐人所同”,每逢年节,配合着地方的民俗习尚,戏曲演出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不过,较之北京城中戏曲以往的经历,即使京剧也只能放低身段,屈尊自称是年轻的剧种,中国的戏曲艺术自形成之日起,就和这座城市难分难解,如有天作之合。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和戏曲)就成熟时间而言,戏曲相对较晚,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金国把今天的北京定为国都,命名中都;元朝下诏议中都为大都,迁都于此;明朝永乐改北平为北京,由南京迁都至此;清朝八旗入关逐鹿中原,在此定都。宋金是戏曲的形成时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时期,明清是戏曲的兴盛时期。

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可以说戏曲自形成之初,就在这里有着不曾中断的演出历史。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他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戏曲”一词变成了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因此还可以说,戏曲的发展、演进和嬗变,都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书由北京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