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吴士新

       美术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雕塑》杂志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公共艺术、艺术史、中国绘画学的学术研究、评论及策划。出版著作《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2009)《美国印象派绘画》(2006)《走向公共空间的艺术》(2017)《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与现代转型研究》(2017)等,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完成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论文“公共艺术评价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杂志“最佳艺术评论”奖(2019)。编辑、出版图书200余种2000余万字。

        


“危”中育新“机”:后疫情时期公共艺术发展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新冠病毒疫情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疫情危机带来困局,我们应转变思路,从“危”中见新“机”,以艺术的方式助力社会发展发展。一是加强公共艺术规划,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城市更新,艺术介入不可或缺;三是坚持公共艺术对社会发展的持续助力。

本文发表于《雕塑》2020年第5期。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疫情爆发后,禁足,保持社交距离,工厂关闭,商铺歇业,学校停课,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近乎停滞。病毒传染将我们笼罩在惶恐之中。面对疫情,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全国一盘棋,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社区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人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同心戮力,全力抗击新冠病毒,取得了抗疫战争的阶段胜利。抗疫胜利既展现了党中央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也体现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还彰显了面对危难“众志成城、全民战役”的家国情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疫情爆发后,禁足,保持社交距离,工厂关闭,商铺歇业,学校停课,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近乎停滞。病毒传染将我们笼罩在惶恐之中。面对疫情,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全国一盘棋,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社区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人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同心戮力,全力抗击新冠病毒,取得了抗疫战争的阶段胜利。抗疫胜利既展现了党中央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也体现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还彰显了面对危难“众志成城、全民战役”的家国情怀。

新冠病毒疫情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压缩,艺术创作、展览活动受限。同时,我们也看到,居家抗疫给人们提供了平心静气,去除浮躁,重新观察世界、反思人生的机会。疫情导致了包括不少污染工厂、企业关闭。在抗疫的日子里,天空似乎更蓝了,周围的河水似乎更清澈。禁足减少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一些地方的草地没有人破坏了,草地显露了旺盛的生长力。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次疫情让我们有了明确的答案。直观、深切的体会告诉我们,保护自然,爱护绿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疫情,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重新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牢固地树立起关爱生命、保护生命理念。疫情爆发后,受抗疫精神感召,包括大批雕塑家在内的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以抗击疫情、反思生命、爱护自然为主题的作品,表现了抗疫斗争中涌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令人感动。这些作品展现出艺术工作者们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我想,这些作品必将成为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最好见证。

此刻,尽管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但是世界各地的疫情还在持续,后果也难以预料。但是,面对疫情危机带来困局,我们应转变思路,从“危”中见新“机”,以艺术的方式助力社会发展发展。

一、加强公共艺术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在全国人民即将迈进小康社会之际,一些偏远的乡村的家庭仍处在贫困之中。而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的乡村公共艺术规划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行进,乡村人口、财富向城市聚集加快,乡村日渐衰落成为一个不争事实。当然,乡村衰落既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选择的结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负面作用的逐渐显现,人们的目光逐渐从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挤城市转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干净、安静而又民风淳厚的乡村,人们的生活观念与价值悄然发生了转变,这不但会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乡村振兴带来重大机遇。乡村公共艺术规划,是为了完成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而制定或采取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公共艺术发展计划。它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特点,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艺术介入乡村的随意性、局部性、短视性的状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规划重塑新型的乡村生活,缓解由于过度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互融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城市相比,乡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干净、安静而又民风淳厚的乡村,但各种自然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自然、散乱,难以形成科学有序的空间布局,难以对游客形成持续的吸引力。乡村公共艺术规划,应将自然、社会、文化要素融合,以达到吸引游客、重振乡村的目的。

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实质是重新塑造适应现代发展的新型乡村社会。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就是三农问题,特别是乡村的产业升级问题。因地制宜,因村施艺,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艺术规划,既可以保护乡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可以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重塑新型的乡土社会,振兴乡村。当前,一些地方越来越重视艺术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重要性,并有了一些艺术介入乡村的成功实践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西联乡犁桥村公共艺术项目、重庆市璧山区七塘艺术试验田、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夏木塘村的公共艺术规划设计等。不过,当前公共艺术规划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应该紧紧围绕乡村的自然、社会、文化等要素,明确公共艺术规划的目标、内容、原则、路径、形式、种类,提升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质量。

二、城市更新,艺术介入不可或缺

当前,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发展中面临着老旧城区的升级改造问题。城市更新、社区环境质量提升成为下一个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大量新型的城市建筑不断向城市外部拓展空间。这种扩张似乎是摧枯拉朽式的,人们来不及反思,一座座全新的、现代的风格样式的建筑拔地而起,野蛮地向四周生长,伸向天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留有珍贵的历史遗迹的城市,在相关文物法律的保护下幸免遭到摧残。而另外一些没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却保留了某一代人的记忆的建筑被全新的建筑取而代之。一些城市空间被大量的新建筑取代后,城市的文脉被强行割断。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居住条件的改善的同时,发现自己乡愁记忆不再,某个阶段的生活记忆随着那个空间的消失变得不再清晰。伴随着旧城改造、大拆大建是,一批的重要的公共建筑、主题公园、纪念馆拔地而起。这些建筑落成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由于建筑的形制与原有环境形成反差和对比,引发了公众的议论。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建筑成为中国新时代前进的一种标志。

与此同时,在一些大城市中,一部分废旧的工业厂房被设计师重新设计改造后得以利用,被用来作为展览展示的场所。这种公共空间的改造最终被用来商业目的,用于艺术品销售、画廊、餐饮等。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旧有的公共空间面临着被新的空间如何替代的问题。“拆迁”二字常常成为这个阶段的常用语。“拆迁”似乎意味着一种旧的结束、新的开始,但是,有关历史的、文化的记忆却如幽灵一般在空间中弥漫开来。每一个地方如同注入了灵魂一样,记忆难以抹去。在大拆大建的年代,如何保护好一个地方的文脉以及这个地方的空间精神,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保护、合理利用老旧的公共空间,通过艺术改造,使之在接续已有的文脉同时,散发出时代的空间活力。

三、发展,公共艺术的持续话题

当前,公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首 先 , 在 科 技 、 社 会 、 民 主 、 文 化 等 观 念 影 响下,艺术不再是传统艺术“abcd”的模式,而是x(a+b+c+d+e),在这里,a、b、c、d分别指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传统艺术,而x是指科技、社会、文化、政治的观念。它们之间相乘,包含的意义被放大。不过,传统性的公共艺术仍然会得到保留,如纪念性公共艺术、环境式公共艺术。

其次,新型的智能性、互动性公共艺术将成为当下的一种流行趋势。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普及,以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拉大人类的感知空间,改变人类的感知方式,并产生一种以光、图像为感知的艺术适应性媒介。它同时反作用于对现实媒介的感受认知,产生一种超越的混合感知方式。3d打印技术将改变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式,改变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

再次,网络媒体艺术进一步拓展公共空间,实体的物理公共空间和虚拟的公共空间互动。线上博物馆正在改变传统线下博物馆式的艺术欣赏方式,图像、文字结合的视频制作的“艺术作品”与环境塑造常态化的艺术形成互补。视频直播、商业与文化的结合正在拓展一种新的公共空间形式。

最后,在“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作观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参与式、协商式的艺术形式出现,将进一步促进公共艺术民主参与科学决策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当前,中国进入后疫情时期。所谓后疫情时期,就是在新冠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情况下,我国进入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化时期。随着工厂复产、商店复工、学校复课,我国的社会秩序已经逐步恢复,我们的生产生活正走向正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事关社会发展的艺术文化项目正在上马。除了上述乡村振兴计划、城市更新项目外,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公园文化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在落地。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我国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推进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双遗产保护和利用、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