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官网
中国音乐究竟有多好,有多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于2023年6月24日正式开讲。
节目用20讲的篇幅,系统介绍中国音乐里的“乐器与器乐”。
节目中,音乐学者、演奏名家、非遗传承人、乐器达人……被邀请到场,和听众网友一起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魅力与文化内涵。
序篇:作为中国人,你真的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吗?作为中国人,你真的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吗?
主讲人:田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人把音乐文化视为最高的修养。荀子说,“乐和同,礼别异”,“礼”使人和人有区别,“乐”则让人们找到共同点。“和”这个字最早就是从音乐中来的。公元前522年,晏子就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和”不是“同”,假如音乐只是相同声音的不断重复,那“谁能听之”?假如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音乐,那就是“和”。
查看更多
点击播放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邵晓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第一讲:来听听穿越8000年的乐音
贾湖骨笛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久远、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它的出土将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源头上溯到了8000多年前。他们是如何完成选材、刻痕、钻孔、调音……最终打磨出成批如此精美的乐器的?
>
点击播放
主讲人:冯卓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二讲:“一钟双音”有多玄妙?
编钟是我国传统乐器里的礼乐重器,闻名于世的曾侯乙编钟总音域达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且“一钟双音”,十分玄妙。“一钟双音”是如何实现,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
点击播放
主讲人:施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第三讲:鼓舞千年
鼓在中国起源于何时?来自何处?为什么在中国传统乐器大家族里它被称为“五音之主”?作为一种打击乐器,鼓能解锁出多少种玩法?听中国鼓如何“鼓舞”千年……
>
点击播放
主讲人:张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四讲:听!中国之“笙”!
笙,是唯一能单独奏出和声的中国传统吹奏乐器,更被称为世界簧片乐器的鼻祖,被一些音乐学家看作是当今的风琴、手风琴甚至管风琴这类簧类乐器的前身,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过启发或推动作用。小小的笙,真的这么神奇吗?
>
点击播放
主讲人:王清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第五讲:埙,发自大地的声音
它是来自远古的回响,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它是火与土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它是发自大地的声音,它就是——埙!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邵晓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第六讲:听!古老的石头会唱歌……
从石头到乐器,磬,经历了怎样的进化和蜕变?作为中国礼乐文化无可替代的载体,磬,蕴含着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
点击播放
主讲人:王英睿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七讲:听!弦音雅韵话古筝……
筝是由兵器演变而来的吗?它为何被称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筝的形制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传统哲学观?古诗里的筝、筑、琴、瑟有什么区别?
>
点击播放
主讲人:孙晨荟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八讲:听!轻拢慢捻话琵琶
昭君出塞带的是哪种琵琶?反弹琵琶真能弹出旋律吗?白居易最爱听的琵琶四根弦还是五根弦?为何琵琶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乐器?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陈乾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九讲:阮咸喊你来听“阮咸”啦!
“非琴不是筝”“不似琵琶不似琴”,这是古人对阮的描述。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源于秦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最终复兴于当代,两度失传 又两度重生,历尽坎坷,又独具强大生命力。
>
点击播放
主讲人:李宏锋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第十讲:听!筚篥(bì lì)筚篥(bì lì)!
筚篥,沿丝绸之路从西域流入中原。它曾是唐宋宫廷教坊的“众器之首”,明清后有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管子。它为何能在中国传统乐器大家族里占有一席之地?管子、笛子、箫,如何区分?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都本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第十一讲:听!听!凤箫龙笛觅知音
中国人吹奏笛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笛箫各有怎样的意象?为什么有“凤箫龙笛”的说法?在日本视为“瑰宝”的尺八和箫是什么关系?
>
点击播放
主讲人:林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十二讲:听!高山流水觅知音
古琴,是中国器乐艺术集大成者。究竟是谁创制了古琴?为何它被视作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同一个琴谱,为何不同人弹出来千差万别?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高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十三讲:听!雏凤新于老凤声
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为何都叫“箜篌”?缅甸弯琴、欧洲竖琴、里拉琴,为什么都和箜篌长得相似?敦煌壁画中出现次数仅次于琵琶,为何后来却失传数百年?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陈燕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第十四讲:听!南音飘四海,普天唱升平
南音是我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唐宋时期广为流传的横抱琵琶和拍板,为何在其他地方销声匿迹,却唯独保留在南音中?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何能够成就南音?
>
点击播放
主讲人:赵倩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十五讲:听! 千年古乐寄相思
音色最接近于人声的二胡,原本是地道的草根乐器,它是如何一步步从最初的伴奏乐器变身为独奏乐器,并从民间、戏场走进殿堂?为何二胡能将中国传统乐器和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理念和技术结合得如此完美?
>
点击播放
主讲人:石一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十六讲:听!唢呐一响,燃爆全场
唢呐,传自西域,却成为中国民间乐器的顶流,成为中华乐器文化的象征。为何说“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为什么说“人生如唢呐,悲欢离合皆有声”?在乐队中如此强势的唢呐,与现代音乐合拍吗?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银卓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十七讲:听!从“洋琴”到“扬琴”
扬琴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历经400多年发展演变,如今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团妥妥的C位。扬琴之“扬”,有怎样的来历?中国传统文化对扬琴产生了哪些影响?扬琴如何变得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饶曦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第十八讲:冀中笙管乐,田野里的“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是冀中平原一带特有的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演奏者全都是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使用的场景与乡村民俗生活息息相关。这种扎根于土地的民间音乐,有怎样的特点,是如何传承的?
>
点击播放
主讲人:陈瑜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十九讲:一声丝竹起 何处不江南
有人说,有了丝竹,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同为丝竹乐,江南丝竹与福建南音、广东音乐、潮州弦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为何它会形成相互谦让、即兴发挥的演奏特点?古老的丝竹传统在今天该如何传承?
>
点击播放
主讲人:谈龙建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第二十讲:听!三弦,会说话的乐器
三弦,因形制构造有三条粗细不一的琴弦而得名,被视作“最能代表北京的乐器”,却能在苏州评弹中演绎着吴侬软语……它为何仅有三根弦,却又有如此丰富的音乐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