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马文所举办第六十四期青年文艺论坛

时间:2016-12-07

2016年9月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在院研究生院举办了第六十四期“青年文艺论坛”,主题为“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误读”。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杂志社何吉贤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滕威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李松睿做了主题发言,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的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期论坛。

阿根廷作家路易斯·博尔赫斯,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被译介到中文世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博尔赫斯的作品在我国被不断的翻译、出版、传播、阅读和研究评论,深度地参与到了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过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和写作范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回顾以往,我们应当在怎样的意义上阅读、理解和阐释博尔赫斯?对博尔赫斯的神/圣化与我国自身的当代文化诉求有着怎样的关系?在今天,这不仅仅是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意义上的理论问题,对于理解当代文化的脉络和走向,也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

何吉贤从翻译、出版角度,介绍了博尔赫斯在中国80-90年代的接受情况。滕威从文化英雄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两个脉络,论述了博尔赫斯在中国神/圣化的过程,并从拉美文学和拉美政治的角度还原了博尔赫斯的本来面目。李松睿从文学性和中国文学界状况两个角度,讨论了博尔赫斯为什么会在80年代的中国走红。他指出博尔赫斯的创作特质表现在强调虚构和不同以往的叙事技法,如叙事迷宫,将抽象形象以文学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及重视细节描写等,加上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亟待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范式,博尔赫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定的解放性力量。

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中,对外经贸大学刘岩对比了在80-90年代广受关注的博尔赫斯、钱钟书之间的相似性,强调博尔赫斯的文学迷宫、钱钟书的学术迷宫与90年代的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展开过程是同构的。马文所祝东力指出,一方面博尔赫斯的创作方式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完全相反,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当代作家寻找突破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中西方知识分子传统不尽相同,事实上很难将博尔赫斯的创作方式本土化。马文所崔柯则联系到“三个崛起”,指出80年代国内现代派与博尔赫斯形成了一定的张力关系,并确立了一种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姿态。马文所孙佳山、北京大学王昕、北京联合大学毕红霞和院研究生院刘玉红等与会者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供稿人: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