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座谈会暨《微语红楼》新书发布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时间:2017-04-14

2017年4月14日上午,“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座谈会暨《微语红楼》新书发布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张庆善,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杨斌,总编郝庆军,“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部分作者,红楼梦研究所全体人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各研究所室及刊物编辑部的部分负责人共四十余人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主持。

张庆善首先代表《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发言,他说:“过去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存在决定意识。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传播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进入了微信时代。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来适应新时代新媒体的发展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对学术刊物,微信公众号这种新传媒的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订阅号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这些优点和优势使得我们的红学研究成果更容易普及,同时希望订阅号能够营造一种好的氛围,使我们红楼梦学刊的公众号成为传播红学,传播红楼经典的重要平台。”

杨斌代表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了发言,他说:“因为出版《微语红楼》这本书,我们和《红楼梦》研究的一些同仁进行了密切合作,这种合作对我们双方都有很大的益处。从我们出版的角度来看,直接从一个微信号的内容,去把它变成一个出版物。这在我们出版社还是第一次。在我所看到的出版物里面也是不多的。”同时杨斌指出:“订阅号传播的信息量大,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冷静的回顾。同时要保证学刊自媒体的严肃性。”

曹立波代表作者作了发言,她说:“《微语红楼》的出版,是把流动的文字凝固下来,微语二字用得非常妙,在语音上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微雨’同音,这个‘人独立’是红楼人,双燕一方面是自媒体,一方面是纸媒,它们是互动的关系,这样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了红学的发展。”

孙玉明介绍了创建“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的缘起,同时指出订阅号的定位是在即时性、新闻性与趣味性,但又不是八卦似的东西,要保持严肃的学术性。

本书的责任编辑周进生和“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的负责人卜喜逢也做了简短的发言。

在接下来的座谈中,订阅号的作者们纷纷为“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的发展与建设献言献策。

朱萍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发表在订阅号的文章应该篇幅适中,两千七百字左右为宜,同时又要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订阅号的文章碎片化的阅读特征更适合说出点状的知识,让读者更容易实现完整的阅读,或者完整的知识体验。

孙勇进认为学刊订阅号有一个优点,文章发表出来,会有很多声音,争鸣性就出现了。多发一些争鸣性的文章,让粉丝看到,这也是我们有情怀和气度的表现。

张惠认为“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与个人的订阅号有很大的差别,她讲到:“其中之一,个人订阅号是自己在写,既要原创性,而且要不断地发表,这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学刊订阅号有大量非常优质的稿源,也有非常多非常好的作者,这些都让我们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不断有好的文章来发表。”

潘学军在发言中说:“定位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更需要我们传播正能量的东西。作为红楼梦学刊的平台,不应失语。”

杨锦辉的发言是针对于目前中学教育的,他提到:“在中学的语文《红楼梦》阅读中,需要我们正规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学术引领。在学生时代,尤其在中学时代,我们应该用正确的学术方法或者学术视野给他们引导。”

林梅朵说:“‘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积极的氛围,严肃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李瑞梅在发言中讲到了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经历,同时提到,与《红楼梦》有关的订阅号有着良好的读者基础,而“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在这方面应该起到了引领作用。

高南南在发言中说:“在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时效性、可读性的同时,要坚持高雅的艺术主张和艺术追求。”

刘程程的发言主要是以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出发的,她说:“《红楼梦》带给我的是对人、人性以及人生的思考,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人在命运面前的挣扎、无奈、困境,对人性的丑恶的分辨。”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做了总结发言,在发言中,连辑院长指出:“第一,我们开设‘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这形成了学术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的点。我们现在做学术研究容易把学术做专做高做精,这是好的。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容易钻进象牙塔,钻进宝塔尖,从而小众化,也缺乏对大面积的意识长河中形成的有效的表达、传承和传播。这些问题如何避免,你们找到了比较好的方法;第二,订阅号是理论和舆论相结合的点。现在在文化知识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央讲的重点是两论:理论建设和舆论建设。当然在一定的语境空间下,是思想政治,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比方说新闻舆论。但在更大的语境中,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理论看成是各行各业的理论研究。我们这个单位就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层次的机构。所以《红楼梦》的学问的研究,无论是谈到史还是谈到论,还是谈到评,它都有理论的成分或者是厚重的理论属性。《红楼梦》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包括诸多方面都有着现实的影响。它能不能通过一种接近于新闻体裁或者样式的方式,做社会性的传播,我看你们这个办法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带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个传播手段完全是一种新闻技术,舆论的技术,我打开手机通过这种媒体的样式就可以读到学术的文章。所以它这是理论和舆论相结合的典范。我觉得这个也是值得嘉许的;第三,它也是写作和阅读相结合的典范。我们现在的公众号出来以后,打通了写作和阅读之间的渠道。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微信订阅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相对完整地读到一段故事,一个观点,一种阐述,不用长篇大论。所以这很好地解决了阅读的问题;第四,是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典范。我们现在的文化要发展,总要有一定的科技手段。利用了互联网,利用了微信公众号的新技术,这样就减少了好多不管是专业作者,还是业余作者研究、发表文章、传播文章的隔阂和界限。这让每一个作者都变得非常的平等,地位上变得非常平等。在空间占有上,时间占有上变得非常平等。在传播上也变得非常平等。这样就动员了更多的作者进入到里面,参与研究。”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连辑院长对“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提出了六点意见:

“第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微信公众号的社会传播速度很快,怎样把它在流程上,比方说写作、遴选、采用、刊发等等流程上形成一个相对严密、闭环式的管理,不要出现漏洞;第二,要注意正确的导向;第三,要坚持现在既有的严肃学术探讨或者是传播的类型和风格,我们要做的就是严肃的、雅致的东西,就是不同流合污的东西;第四,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主张学术个性,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在这里树立学术权威,网络平台的特点就是平等,一人一票,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第五,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改进。因为我们的传播样式和平台毕竟是网络平台,所以你一定要在网络语境,用相对符合网络读者的网络语言来和网络读者进行交流;第六是要形成一个基本的作者群,要扩大作者群,同时也要注重作者的权利保护。”

连辑院长最后说:“希望能够把这个公众号越办越好,带动院里其他院所把这种微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这件事情办好。”


会议现场

孙玉明主持研讨会

张庆善发言

杨斌发言

张惠发言

周进生发言

曹立波发言

与会学者发言

李瑞梅发言

杨锦辉发言

孙勇进发言

朱萍发言

与会学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