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红学再出发——2020年中国红楼梦研究·上海论坛” 暨《红楼梦学刊》作者见面会举办

时间:2020-11-05

2020年10月3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红学再出发——2020年中国红楼梦研究·上海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的研究人员,以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和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上海中学、上海格致中学、上海延安中学的中学教师等共36人参加了论坛。论坛围绕“红学再出发”的中心议题,对百年红学所取得的成就与局限、《红楼梦学刊》平台建构的新思路、经典普及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会议现场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研究员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詹丹教授

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詹丹教授主持。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研究员首先致辞,他回忆了自己在1981年参加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红楼梦研讨会时的情形。他说,2019年是《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2021年又是新红学100周年,到今天为止,新时期的红学发展已有40多年。在当前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推动红学发展,推动《红楼梦》的当代阅读与传播,确实是个问题。《红楼梦学刊》作为国家级的学术专刊,要在新时代的红学发展中重新出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也是此次会议之所以取名“红学再出发”的主要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宋莉华教授代表中文系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说,上海师范大学曾经在1981年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红楼梦研讨会,名流云集,盛况空前,周汝昌先生称之为“文学盛会”。在张会长和詹丹老师的努力下,今天能再次在这里举办红学论坛,显示出红学研究的新气象和复兴的趋势。相信通过这次论坛,能对百年红学进行学术历程的回顾,能对未来的红学研究,以及红学研究最重要的学术阵地《红楼梦学刊》如何进行重新的建构,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虹首先向与会学者转达了《红楼梦学刊》主编孙伟科教授和副主编胡晴副研究员不能前来参加论坛的歉意,接着向大家介绍了《红楼梦学刊》最近几年的发刊情况,希望借此机会向各位学者请教,如何能在坚守初衷的前提下,扩大学刊的发稿范畴,进一步提高学刊的学术水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恒夫教授就《红楼梦》的当代传播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当代对《红楼梦》的兴趣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发生过很大改变。50-60年代是《红楼梦》戏曲改编最为繁荣的时期,以越剧《红楼梦》为重要标志,诞生了一大批不同剧种的红楼戏。而80年代以后,对于《红楼梦》的戏曲改编主题更加关注人性的挖掘,甚至出现了像《焦大与陈嫂》这样的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庆华教授认为,红学的再出发,可以从一种新的范式或研究方法来入手,在新时代不断更新的技术条件下,将这项事业继续推向前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到的许多意象、小说术语,甚至是各种人物情节的文学渊源,都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勾连起来。如果可以建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数据库,对于这种渊源流变的梳理可以更加清楚、更加便捷。

华东师范大学刘晓军教授主要讲述了他最近几年通过讲座、读书会以及通识课程的方式,在中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领域为《红楼梦》的经典普及与传播做出的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李舜华教授回顾了自己对《红楼梦》的关注历程,认为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文本阅读感受,因此每一代人都可以从经典的文本中吸纳自己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她认同王庆华教授的建议,认为如果能将20世纪以来的改编作品,包括音像资料增加到数据库中,与学术研究相互对应,相信不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大众普及,都会有相当高的点击率,或者会掀起一波新的红楼热。

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认为,新时期以来红学发展的几次高潮都与时代精神相关,如何能在目前的时代环境中重新找到令人激动的主题和话语权,如何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传承,也就是如何找到“红学再出发”的起点,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因此我们依然可以充满信心。

几位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老师也分别从教学实践与教育理念等角度,对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就目前的教学实践而言,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的邓彤老师认为要抓住学生的痛点,设计好教学环节,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海格致中学的高翀骅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何将学术成果运用到中学课堂”“教学的终点在哪里”以及“作为任务的教学是否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等三个问题,希望听听专家学者的意见。上海中学的樊新强老师认为,教育本身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能做的是引导更多的学生喜欢读《红楼梦》,而不是放弃或拒绝阅读《红楼梦》。

华东师范大学的竺洪波教授以自己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一种参考。尽管两部著作具有不同的文本特征,但先验式的神话构思、民间文学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以及宗教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等原则,为《红楼梦》的阅读提供了一种参照。

复旦大学的罗书华教授、许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孙超老师、李东东老师也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对《红楼梦》研究提出了宗教思想和文本研究等方面的观点。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的朱旭强老师和上海博物馆的于颖老师分别带来了自己的新作《安南怪谭》和《江南染织绣》,从小说的再次创作和小说背后的文物等角度重新阐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任张云编审

与会人员合影

最后,《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任张云编审对此次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她首先对上海师范大学的热情接待和诸位学者老师的真诚探讨表示感谢,同时也对大家一直以来对红学和《红楼梦学刊》的支持与关注表示感谢。她说,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和《红楼梦学刊》收获了很多学术成果,完成了包括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辞典》在内的许多基础性工作。2021年第1辑是《红楼梦学刊》创刊以来的第200辑,新红学也来到了第100个年头。希望能借助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点,在诸位学者同仁一如既往的努力下,收获更多学术成果。


(供稿:红楼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