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举行

时间:2012-02-08

2011122122日,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的“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本次北京论坛是继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澳门、香港、台湾论坛之后的第四届论坛,其主旨都在于推动两岸四地戏曲人发挥合力,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献计献策,共同创造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好前景。开幕式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蒋作君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孙家正作了主旨发言。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孙怀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张秋俭、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等出席开幕式。

孙家正主席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前不久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因此当前是繁荣中国文化的大好时机,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精神记忆,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要有理解才知道珍惜,发自内心的珍惜才会有传承,有了认真的传承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孙家正主席高度评价四届论坛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他认为,论坛的终极意义不仅要促进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可成为激发两岸四地人民对祖国悠久历史的依恋与认同,凝聚中华子孙的共同亲情。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拓展更广阔的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他深情地指出,人生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从事艺术事业者之人生并不会因为生命体的终结而结束,他们的声音影像将流传后世,因此,他们作为文化过程的人生是永恒的,是不朽的,是社会上最幸福的人。

香港康乐与文化事务署总经理唐敏、澳门文化局艺术节戏曲表演策划殷立民、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曾永义分别代表港、澳、台致辞。开幕式结束后,上午及下午进行了大会发言,两岸四地共有21位代表发表了讲演,介绍本地戏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戏曲剧团建设与开拓演出市场的经验与教训、戏曲表演人才高等教育的问题、京剧海外演出的思考等。有多位代表谈到了戏曲发展不能背离其艺术特征的问题,例如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叶少兰谈到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根据京剧规律和京剧元素,其发展必须来源于艺术本体。上海昆剧院蔡正仁对昆曲界“一代少于一代”传承形势表示忧虑,他认为,发展必须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但凡发展不好之阶段,必然也是传承不好的,反之,凡是发展得好的阶段,一定是传承得好的。国家京剧院宋官林也指出目前戏曲教育中四功五法的弱化,呼吁精编精演,建立京剧人才健康发展和脱颖而出的机制。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协会顾问曲六乙在发言中强调要关注少数民族戏曲及傩戏,认为以中华民族戏剧史观取代单一汉族戏剧史观是当代戏曲、戏剧学学科在史学领域的新趋势,这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准则。

   22日上午,“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在全国政协大楼举行专题讨论,共分为四个专题,分别为“戏曲艺术保护与理论构建”、“戏曲艺术院团建设与市场开拓”、“戏曲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戏曲艺术传播与对外交流培养”。这四个专题研讨会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承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主题为“戏曲艺术保护与理论构建”,台湾学者曾永义、洪惟助、牛川海;香港学者司徒秀英;澳门代表林凤娥、汤梅笑、戢长龄、穆凡中;内地代表刘祯、吴江、赵葆秀、王安葵、谢拥军、龚和德、何玉人等人出席了研讨会。该专题研讨小组主持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和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职研究人员及研究生列席会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发言的题目是《强化保护 优化生存》,他关注体制改革与“非遗”保护的关系,他认为如何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两者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民族戏曲的生存、传承和发展。他说,据今年512日《中国文化报》公布,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京、昆剧院团共有16个,而二、三百种地方戏却只保留了13个,这显然是太少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制定党的戏曲工作的八字方针把“百花齐放”写在“推陈出新”之前,可理解为强调保护民族民间戏曲的多样性存在,鼓励它们通过推陈出新和自由竞赛达到共同繁荣。他认为,强化保护主要是对国家的要求,优化生存则依靠艺术家们的高度自觉,需要明确剧种的艺术个性和功能定位。

台湾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牛川海对目前戏曲演出现状提出了建议,例如剧本如何将重心放在塑造人物及编排情节上;演出舞台应该维持检场风格;布景设计原则应在虚实之间,烘托气氛;戏曲灯光除了最基本的照明功能外,似乎不太适合用于其他功能;戏曲伴奏乐队之场面应摆设台上左侧或右侧,其声不应过大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王安葵提出中国戏曲理论建设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时要厘清概念,对一种概念是否能够解释中国戏曲所涵盖的内容一定要有所识别。他举例厦门大学有教授的文章对“程式”和“程式化”的误读,认为中国戏曲走向程式化就是对生活化的背叛。王安葵认为今后要更加强调戏曲理论建设的中西结合。

著名京剧演员赵葆秀强烈要求加快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理论建设。她认为,盛世修书,京剧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去传承和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虽然一直在推进京剧改革,但其路子有点偏,损失很大。很多新排的戏,除了唱腔是京剧的,其他的都不是了。有的导演要给京剧“掸灰尘”,实际上把传统精华掸掉了,却把灰尘留下来了。他们都用外国理论,但我们自己的理论应该在哪里呢?她还提到关于程式的问题,她认为,演员学习阶段是僵化的,是规范定式的,但是掌握了以后,演的时候是活的,是有灵魂的,是美的。其核心价值是美的,程式是非常科学,非常先进的。京剧程式并非限制自由,相反却是保护京剧艺术的。

澳门学者穆凡中补充赵葆秀的意见,对京剧节奏和京剧程式作了举例说明。他提到目前京剧的转基因和异化现象。许多新编戏没有了京剧基因,只拿其他新元素来凑,变成转基因的东西,因而京剧被逐渐异化了。

澳门学者戢长龄发表了对流派形成与不同体制下心理的看法。她认为,在过去私营剧团里有主演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权威把关,所以为京剧流派和演出繁荣提供了条件。而转为国有制以后,没有了艺术大师的权威性,没有了艺术决策的投资权,影响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吴江也表示同意前面发言者的意见,他提出戏曲发展要理论和实际结合,不是要搞经院哲学,理论界要懂得舞台实践。但是目前令人担忧的是,真正对舞台有体会、有认识的理论家正在逐渐减少。

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指出了目前戏曲理论发展中戏曲批评失语的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拥军指出剧目是戏曲艺术的载体,传承有两种,有文字的传承和表演的传承。澳门文化咨询委员会委员汤梅笑回顾幼年时期所看到的粤剧盛行的状况与当下孩子们难以接触到粤剧的现状,指出粤剧受到的关注程度还是很低,能写戏的人很少。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曾永义认为要恢复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戏曲艺术特征。目前的演出糟糕的就是舞美挂帅,演完以后,大量舞美道具就变成废物,喧宾夺主。

最后,主持人刘祯对专题讨论的发言作了总结。他向各位代表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筹划多年,目前即将着手进行的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课题。这一课题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既是戏曲表演理论引领,也是表演实践的汇通。此项课题是一项开放式的工程,他在会上呼吁希望能得到两岸四地戏曲专家学者及戏曲爱好者的支持。

闭幕式由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主持,四个专题研讨小组分别派各自的主持人对小组研讨作了汇报,最后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蒋作君作总结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孙家正出席了闭幕式。

“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还在21日晚于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戏曲晚会。晚会明星荟萃,集结了众多京、昆、河北梆子和粤剧的优秀演员,两岸四地同台献艺,精彩纷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演出开始前接见了港澳台代表并观看了戏曲演出。

 

(供稿:戏曲研究所  编辑:顾骁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