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艺术研究院“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上线发布

时间:2022-04-25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郭海瑾)4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建设的“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音乐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发布活动采取线上形式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和音乐研究所联合邀请了十多位当年进行实地考察采访的音乐学家,请他们讲述自身考察经历和音乐研究所资料建设的学术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搜集、整理、数字化抢救与保护上所付出的努力,从文献档案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谈到“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建设的深远意义。他指出,作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的记忆”项目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创性地借用数字技术将这一文化遗产向社会发布,为世界共享,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彰显文化自信。

“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资源页

借用数字技术将世界文化遗产发布、共享,不但实现了“世界的记忆”项目《有关保护文献遗产的总指导原则》中所提出的三大保护目标,还将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引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潮头。中国艺术研究院根植中华文化传统,对这一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更是对中华文脉的赓续与传承。

199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的记忆”项目,并被列入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的珍贵档案,也是世界上首个入选的音响档案。“世界的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给出的入选理由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是数年来在中国几乎所有省份和地区系统地进行田野录音的成果,涵盖了超过50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传统音乐。中国古代的音乐遗产通常是口耳相传的,这些录音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历经数代传承至今。”

自1950年起,以杨荫浏、曹安和等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学家,开始系统地对中国传统音乐展开实地考察和资料采集。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学者足迹遍及全国,采集了包括阿炳《二泉映月》在内的大量濒危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许多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绝响”,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和学术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叶,这批重要录音资料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被列入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

项目入选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门团队,采用国际标准,对唱片(粗纹和密纹)、钢丝录音带、开盘录音带、盒式录音带等不同类型的模拟载体进行数字化抢救与保护。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最终形成目前国内收录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数量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珍贵度最高的专业数据库。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上线试运行之日,将先期发布其中约一万条音频数据,此后将陆续推出这批珍贵音响档案的全部曲目。

“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专题页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主持设计建设,所发布的学术资源经过音乐研究所专家的审核。平台通过“资源”“专题”和“专栏”进行全方位展示和发布。“资源”是平台的核心,其分类依据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黄翔鹏作序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藏中国音乐音响目录》一书。为满足不同群体的资源需求,平台中设计有多种检索方式,提供多个检索筛选条件,且相关条件交替使用,努力实现资源的精确定位。“专题”是资源信息的系统化和主题化,根据重要的音乐学术事项进行整理提取。“专栏”提供了与资源相关的学术著述,从理论角度深化资源,帮助访问者更好地理解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平台动态欢迎页“繁花似锦”的设计理念,取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平台特别设计致敬页,献给这批宝贵档案的采集者、提供者和保护者。

“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专栏页

据悉,“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与一般音乐数字平台不同。此平台具有突出的学术性,所提供的资源多为学者采录、收集的学术资料,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实地考察。平台以提供第一手学术资料为基本原则,努力保留资源的原始样态,无论音响还是著录信息,均以原貌呈现。平台具有明确的学术档案性质,为确保资源原始信息的完整,平台在呈现元数据著录信息的同时,尽可能附以数字化原始记录单,以备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