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阿炳版《二泉映月》怎么样?这个数字平台有大量原始音响资料

时间:2022-04-23

阿炳亲自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马祝眉89岁时录制的古琴曲《凤鸣朝阳》、苏南吹打乐名家朱勤甫1956年录制的苏南十番鼓《快鼓段》、单秀荣演唱的《茉莉花》……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建设的“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https://www.ctmsa-cnaa.com)正式上线试运行,首批发布约一万条音频数据。打开数字平台,仿佛进入一座我国音乐历史的宝库,由老艺人演奏、演唱的珍贵音响资料俯拾即是。

“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专题页。

据悉,“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据平台收录的音响资料,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藏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20世纪90年代中叶,这批重要录音资料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被列入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


历时半个多世纪采集,涵盖几乎所有省份和地区

自1950年起,以杨荫浏、曹安和等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学家,开始系统地对中国传统音乐展开实地考察和资料采集。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学者足迹遍及全国,采集了包括阿炳《二泉映月》在内的大量濒危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许多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绝响”,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杨荫浏录制阿炳六首传世乐曲的钢丝录音带。

199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的记忆”项目,并被列入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的珍贵档案,也是世界上首个入选的音响档案。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中,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具有同等价值。目前我国已有13项文献遗产被列入该名录,包括纳西族《东巴古籍》原稿、《本草纲目》、《黄帝内经》、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等等。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世界的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给出的入选理由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是数年来在中国几乎所有省份和地区系统地进行田野录音的成果,涵盖了超过50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传统音乐。中国古代的音乐遗产通常是口耳相传的,这些录音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历经数代传承至今。”

项目入选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门团队,采用国际标准,对唱片(粗纹和密纹)、钢丝录音带、开盘录音带、盒式录音带等不同类型的模拟载体进行数字化抢救与保护。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最终形成目前国内收录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数量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珍贵度最高的专业数据库。

据悉,今天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上线试运行,将先期发布其中约一万条音频数据,此后将陆续推出这批珍贵音响档案的全部曲目。


10个类目展示万条珍贵音响资料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主持设计建设,所发布的学术资源均经过音乐研究所专家的审核。

上线首日,澎湃新闻记者打开“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平台动态欢迎页由传统民族刺绣花卉纹样构成“繁花似锦”的图像,据悉,这取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理念。

平台首页

平台通过“资源”“专题”和“专栏”进行全方位展示和发布。“资源”是平台的核心,其分类依据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黄翔鹏作序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藏中国音乐音响目录》一书。为满足不同群体的资源需求,平台中设计有多种检索方式,提供多个检索筛选条件,且相关条件交替使用,努力实现资源的精确定位。“专题”是资源信息的系统化和主题化,根据重要的音乐学术事项进行整理提取。“专栏”提供了与资源相关的学术著述,从理论角度深化资源,帮助访问者更好地理解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进入资源主题,平台设置了古代音乐、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综合乐种、宗教音乐、歌舞音乐、民族器乐、创作歌曲、西洋乐器、歌舞剧乐、其他音响10个类目。

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马祝眉89岁时录制的古琴曲《凤鸣朝阳》、苏南吹打乐名家朱勤甫1956年录制的苏南十番鼓《快鼓段》、单秀荣演唱的《茉莉花》……打开资源库,其中珍贵的原始音响资料俯拾即是。

“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资源页。


保留资源原始样态,助力学术研究

与大家常听的音乐唱片不同,收录在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的音响资料,许多音质并不好,夹杂着粗粝的环境背景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解释,这是因为平台所提供的资源,是学者采录、收集的学术资料,其中绝大多数为实地考察采录。囿于早期模拟采录设备性能,加之录音时多为自然环境,使一些音响的品质难以符合现代录音标准。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与一般音乐数字平台不同,具有突出的学术性,平台以提供第一手学术资料为基本原则,因而尽可能地保留资源的原始样态,不对数字化音响做任何后期处理,无论音响还是著录信息,均以原貌呈现。由于时间跨度较长、经手人数众多等原因,部分音响的原始信息著录尚不完备,此次发布均以原始面貌呈现。

“与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不同,音响档案最核心的价值,除了外部的传载形式,更重要的是所记录的音响内容。因此,音响档案的保护工作具有更大的难度,既要保护管理好原始载体,又要科学准确地数字化提取,还原它所记录的声音内容。”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在平台线上发布仪式的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搜集、整理、数字化抢救与保护上所付出的努力,从文献档案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谈到此次“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建设的深远意义。

“这个平台汇集了来自我国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群体的传统音乐资源,是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音乐文化的最好体现。其中所呈现的前辈学者对传统音乐的历史记录方式和学术理念,能够为当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韩子勇指出,作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的记忆”项目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创性地借用数字技术将这一文化遗产向社会发布,为世界共享,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彰显文化自信,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民中心理念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指示。

“让我们在世界读书日翻开这部五彩缤纷的有声读物,跟随学术先贤的脚步,去探寻和赏听广袤中国大地所孕育出的万千气象的传统音乐,去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深沉力量和震撼。”韩子勇说。

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音乐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受疫情影响,发布活动采取线上形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