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5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作者:科研管理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激发学者的学术活力,增进学科间横向交流,从2024年3月起,在院科研管理处的协调下,中国艺术研究院14个专业研究所举办了19场“学者代表性学术成果分享会”,共有176位学者分享了各自代表性学术成果,院内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生院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院外人士参与此项活动,累计3000余人次。各研究部门微信公众号共推送综述17篇,累计阅读量15000余次。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全程出席成果分享会,并在每场结束时作学术总结。现将各研究部门分享会情况汇总如下:
3月12日和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以“赓续前海传统 引领戏曲文化”为主题举办了2场学术分享会。学者们分享的内容既有对戏曲史论基本问题的研究与阐释,也有针对剧种、声腔等具体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充分展现了新一代戏曲研究所学人对“前海学派”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和学术作风的传承,以及策应时代需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月26日和4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以“薪传代继”为主题举办了2场学术分享会。该所学者围绕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古代音乐史、近现代与当代音乐史、音乐创演、作曲技术理论、乐器研究等方向展开分享,既有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宫调理论、音乐活动的挖掘整理,也有对社会音乐思潮下会演研究的关注。此外,还有学者从乐器学研究视角切入,通过声学测量对口簧进行属性判断,或从音乐考古学角度切入,对音乐文物试奏工作的原则及目的展开阐述。
4月16日、23日和5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以“思想·知识·方法”为主题举办了3场学术分享会。学术分享会内容丰富,既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设计、墓志碑刻、壁画、木版年画等不同美术门类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区域美术研究、现当代语境下中国艺术独特性的探讨,以及近现代美术转型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学者们研究视角多样,重视对作品的深入解读以及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的密切关联,提供了从实践经验进入学术研究的多种路径和方法。
5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举办了题为“身体、历史、理论”的学术分享会。该所学者围绕古代舞蹈史、当代舞蹈、舞蹈人类学、少数民族舞蹈、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媒体技术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以及舞蹈批评等多重维度,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学者们的分享既有关于方法论方面的思考,也有对当下舞蹈艺术发展路径的关注。
5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举办了题为“史料·观点·方法”的学术分享会。分享会上,学者们除了对经典作品改编、话剧演剧体制以及其他话剧史热点问题进行富有见解的阐述外,青年学者在数字戏剧、戏剧教育普及、戏剧惠民演出等多个领域的实践与思考,更展现出话剧研究所青年一代蓬勃的学术生机和活力,令人耳目一新。
5月28日和6月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以“赓影视史学根脉 拓数字时代之先”为主题举办了2场学术分享会。该所学者的分享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一是对影视史的深度研究,或从影视所的史学传统论及中国电影的史学传承,或关注中国影视某一阶段的发展历史,或解读中国影视史上的经典文本,凸显影视所在影视史学方面的学术优势和传统;二是探究数字时代电影电视的理论新建构和实践新转型,涵盖科技时代的科学电影研究、数字时代的电影美学实践和电视文化实践分析、人工智能电影的价值观构建和影视的再媒介化探索等内容,反映出学者们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对推进影视艺术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的关注;三是对影视理论的新研究,包括对类型电影的研究、对电影时间的哲学读解、对电影空间新探究、对影视叙事的研究等,表明了影视所学者对经典影视理论的不断探究;四是对全球影视的关注和研究,如对韩国电影、伊朗新电影及美国电影的研究等,体现出全球视野。
6月1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举办了题为“经典·细读·传播”的学术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理论扎实、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涵盖了《红楼梦》研究的不同领域,展现了红学的学科特殊性,凸显了《红楼梦》在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促进了红学研究的内部交流,也为深入探索《红楼梦》的魅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6月1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了题为“世界:认识与改变”的学术分享会。这一主题化用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文所以此作为学术格言,希望通过全所学者的研究更好地认识、解释世界,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围绕这个主题,马文所学者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社会主义文艺研究以及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等3个板块展开探讨、交流。
6月2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举办了题为“视角·立场·方法”的学术分享会。学者们分享的内容既有对曲艺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也有对曲艺文献整理以及曲艺个案的关注,还有对曲艺海外传播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深入探讨曲艺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次分享会集中展现了曲艺研究所目前的整体学术水平。
6月2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以“影像维度与史论建设”为主题举办了学术分享会。学者们围绕摄影与影像学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新媒体艺术教育、影像审美、纪录片影像、虚拟影像民族志、影像的技术、流媒体影像、新闻摄影等课题,分享了各自的代表性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总结了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以及《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发展历程,梳理了相关学术成果,对摄影与影像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与科研分工、学科发展的长期规划蓝图作了回顾与展望。
7月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举办了题为“视野·流变·阐释”的学术分享会。学者们的代表性成果阐释包括: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大运河遗产的展示利用与景观营造方法;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提出“文化景观”系统性与可持续性框架;介绍英国哈德良长城遗址的保护、展示、阐释方法与案例;归纳总结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脉络;分析塔尔寺酥油花起源、工艺、作品结构、内涵;分析汉代墓葬建筑的个性化特征及工匠变通;介绍AIGC设计的案例与思考;从宏观城市、中观街市、微观建筑三方面对近代北京商业空间进行深入研究。
7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了题为“汲古开源”的学术分享会。该所学者分别围绕先秦史、金石学、词学、思想史、经学史、政治文化史、绘画史、历史地理研究以及以“中国文化”为题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等文史前沿问题进行了学术分享。
7月1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举办了题为“历史·学科·观念”的学术分享会。该所学者本次分享的内容,源于他们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积极探索,既有传统的史论评维度的艺术理论研究,也有基于田野调查方法和文献方法的艺术个案研究,还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人类学等新兴学科建设的深入思考,集中展现出艺术学研究所勤勉扎实的治学态度和多元融合的学术风貌。
7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以“见微知著”为主题举办了成果分享会。“见微知著”既囊括了工美所分享会的内容,又代表着由古至今诸多工艺美术器物承载着的中华文明。该所学者结合自身学术优长,从当下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切实问题出发,以多重视角对工艺美术的历史、风格、作品、传承以及现代化等问题展开交流。
历时4个多月的“学者代表性学术成果分享会”,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在艺术学各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积极探索,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与新突破。分享会的成功举办,加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艺术创作、期刊出版、非遗保护、文化智库、艺术教育职能下各部门间的同频共振、同向聚力,开拓了学术研究的视野,提振了学术创新的勇气,助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参与的学者和学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全院科研人员以分享会为契机,赓续“前海学派”传统,响应国家文化战略,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阐述和相关研究,积极探索艺术学研究前沿,真正打破艺术学研究的学科畛域,加快推进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