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

时间:2022-11-17



著作简介

《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既是一本鲁迅研究新著,也为传记研究领域再添新彩。该书编选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2020年公开发表且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鲁迅传记研究论文四十余篇,研究对象涉及鲁迅他传、自传、年谱、回忆录、日记、书信等,收录王瑶、陈漱渝、王富仁、孙郁、温儒敏、张梦阳、刘勇、王本朝、廖久明等著名学者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鲁迅传记研究的发展全貌,为现代作家传记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出版。


目录

001 一部富有特色的鲁迅评传——评彭定安《鲁迅评传》/王永生

007 鲁迅研究与鲁迅传记的写作——兼谈新出的七种鲁迅传/徐允明

026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王瑶

052 一部有特色的传记——读林志浩的《鲁迅传》/李彪

056 一本为青年写的鲁迅传——《民族魂》/徐允明

061 鲁迅传记五十年纵横谈——《鲁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之一章/陈金淦

080 谈林非、刘再复的《鲁迅传》以及传记文学的写作/王缓

085 论《朝花夕拾》的文献价值/朱文华

097 鲁迅与《朝花夕拾》/殷国明

109 《鲁迅年谱》(四卷本)得失谈/陈漱渝

116 鲁迅传记与鲁迅精神——新时期鲁迅传记著作述评/李程骅

129 未完成的雕像——评唐弢的《鲁迅传》/孙郁

136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温儒敏

142 真实性:传记文学的生命——评八十年代国内几部鲁迅传对鲁迅早期生活与思想的描述/魏绍馨

160 一部精神与灵魂的传记——读黄侯兴《鲁迅——“民族魂”的象征》/刘勇

165 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张梦阳

238 鲁迅的又一个“原点”——1923年的鲁迅/汪卫东

256 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王富仁

265 论传记文学视野中的《朝花夕拾》/辜也平

276 鲁迅书信的征集与择取/程振兴

289 《朝花夕拾》:“回忆”的叙述学分析——谨以此文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郑家建 赖建玲

304 是小说,还是回忆录?——关于《朝花夕拾》的一桩公案/王国杰

314 “幻灯片事件”之我见/廖久明

330 “鲁迅解剖学笔记事件”之我见——兼谈前见对于史料释读的重要影响/廖久明

347 纷扰语境中“记忆”呈现的形态及意义——也论《朝花夕拾》/龙永干

365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为什么不写同在仙台的同乡施霖/廖久明

371 从《藤野先生》的研究看日本人的国民性/廖久明

388 钱玄同与鲁迅交往始末——以日记为视角/侯桂新

411 旧事何以重提:《朝花夕拾》的杂感笔法/王本朝

425 谈《朝花夕拾》的自传性与鲁迅的自我塑造/王为生 邹广胜

443 自我认知与文学路径——《朝花夕拾》与《从文自传》的比较阅读/郭巧瑜

455 现实照进旧事——《朝花夕拾》中的“流言”与“自然”/邢程

472 《朝花夕拾》研究述评/任辰凯

483 “朝花”何以“夕拾”:恋爱契机与鲁迅的主体重构/仲济强

503 文学作品对传主生平建构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斯日

519 “五四”前后: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的活动/程光炜

525 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张元珂

556 论21世纪传记文学中鲁迅形象的多维建构/丰杰

571 从两部“鲁迅年谱”看鲁迅形象的塑造/陈华积

586 “党同伐异”:厦门鲁迅与国民革命/邱焕星

609 “腊叶”的回眸——重读鲁迅《朝花夕拾》/刘彬

628 真实.亲情.传统——谈鲁迅传记研究与写作中的几个核心问题/邹广胜.蔡青辰

641 作为自传文学的《朝花夕拾》/黄立斌

654 论鲁迅传写作中的文体问题/张元珂


也是一种开始

——《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序言

斯日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项目“中国现代作家传记资料整理和研究”成果之一,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鲁迅传记研究学术论文共44篇。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中国现代作家的传记写作迎来了一个繁盛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都有了传记,少则一两部,多的甚至达上百部,如关于鲁迅的传记已有一百余部。作家传记写作的繁盛,不仅为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助于后来者更全面、完整、系统地了解、评价作家及其作品,更是成为传记百花园中最为枝繁叶茂、最为亮丽的风景,作家传记品种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其他种类传记所不可同日而语的。但相比之下,对于这些作家传记的整理和研究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存在比较鲜明而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亦是中国传记研究所面临的现状。

传记作为一种文体,我国古来有之。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已出现传记文学萌芽,《离骚》以及诸子散文中已涌现传记文学因素,《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史传著作初步孕育传记文学雏形;汉代开始,史传文学走向成熟,而《史记》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传记文学高峰时代的到来。此后一直到20世纪初,漫长的2000多年历史时期内,传记的发展及其成就虽不及汉代,不过也产生了大量传记作品,更是在文体上的多元化,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我国传记也迎来新的时期。20世纪初,在梁启超、胡适、朱东润、郁达夫等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者努力下,中国传记开始进入现代学术研究领域,40年代初传记真正脱离史学而归属于文学范畴,实现了现代转型,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理论研究著作。新时期开始,随着传记写作繁荣,传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韩兆琦的《中国传记文学史》,杨正润的《传记文学史纲》和《现代传记学》,陈兰村、张新科的《中国古典传记论稿》,李祥年的《传记文学概论》,赵白生的《传记文学理论》,陈兰村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等。这些著作将传记作为独立的文体和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梳理和总结传记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和意义,具有开创性意义,初步建立了传记研究理论体系,但因受文史不分的传统观念、传记学科划分不清晰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记研究边缘化和滞后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是传记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薄弱,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二是相关的研究探索不足,缺乏成熟而稳定的传统,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文体特征、核心理念等与传记学科体系息息相关的基本要素一直模棱两可,无法为传记创作予以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三是学科归属不清晰,致使研究队伍处于零散、单打独斗状态,没有专业的学术刊物,研究成果无法产生影响,更谈不上形成规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记研究是相当重要而且迫切需要有所突破的重大课题。

面对中国传记研究中存在的实际困境,作为创刊于1984年的全国唯一一家以刊发专业传记文章(含传记创作和研究文章)为宗旨的《传记文学》杂志,我们认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改变传记研究现状做些事情,遂于2017年年底成立以编辑部同仁为主的课题小组,又特别邀请了几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加盟,共同出谋划策,决定通过课题立项来推进相关研究。课题组同仁一致认为,对一个学科长足发展而言,基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是最根本和最需要的,这有如一座大厦,若没有坚实的地基,无从谈起大厦的正常建造,更遑论其建造之后的坚如磐石。国内传记研究目前最迫切的是整理基础文献资料并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理论体系的建设。随即就有了“中国现代作家传记资料整理和研究”这个课题,申报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项目并顺利立项。

申报课题是我们为改变传记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系列举措之一,此外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设“传记课堂”栏目(2021年始改为“传记研究”),刊发优秀传记研究论文和传记研究年度发展报告,为传记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发表、交流、推广的平台;二是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科研、教学、创作方面的优势,通过课题立项、学术交流、成果推广,积极推动传记研究,加强对传记研究界的引领作用;三是创建“传记论坛”,该论坛至今共举办八次,以其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及专业性、连续性特点获得学界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给予连续、深度的报道。目前我们一本期刊、一个中心、一个论坛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基本建立起来,将为改变国内传记研究相对滞后、薄弱、分散状态,建构中国传记研究理论体系而继续努力。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资料整理和研究”课题的设置思路如下:一、研究对象:以1917年至1949年间登上文坛的现代作家为目标对象,对以这些作家为传主所产生的传记作品、传记研究论文进行整理、汇编和研究。二、研究成果:(一) 《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对以鲁迅传记、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广义传记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论文进行梳理与汇编,预期成果以图书形式出版;(二)《中国现代作家传记文献图典》。依照出版或发表时间的先后次序,对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作品的作者、作品名、出版时间、出版单位等版权页信息,以及序跋进行整理、编录,同时以图书形式出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之所以首先选择整理和出版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因为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座高山——鲁迅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绕不开的一位焦点人物,鲁迅传记研究这些年来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丰富而庞杂,亟需整理。从鲁迅研究资料的梳理和汇编入手,由点及面,到对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的整理和编录,有助于对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作品书写的整体把握和了解,进而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二、这两项子项目分别对应了作家传记研究的两个方向,即传记研究的传记作品、传记研究论文。该项目主要是基础性研究,对传记文学研究的整体推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且由于具有史料价值,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惠及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

当时我们虽预测了该项目的难度之大,但真正开始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时才明白所有的预测只是预测,无法准确把握搜集、整理过程中的真实难度。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坚持,第一部成果总算即将问世了。

关于本书编选,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说明。

第一,本书编选对象为公开发表的鲁迅传记研究学术论文,包括关于鲁迅他传、自传、年谱、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广义传记的研究论文。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自传,虽然当前学界关于《朝花夕拾》是鲁迅自传这个定论还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但鉴于《朝花夕拾》的回忆性质以及近年来引起学界关注的其自传文体特征方面的讨论,本书将其纳入自传范围,故收录了关于《朝花夕拾》传记属性、回忆叙事研究方面的论文若干篇。

第二,本书编选论文时间上限为20世纪80年代初,即各学科学术期刊开始大规模、集中创刊时期,第一篇论文是发表于《锦州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的王永生著《一部富有特色的鲁迅评传》;时间下限为2020年年底,最后一篇文章是发表于《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10期的张元珂著《论鲁迅传记写作中的文体问题》,共收录44篇文章,以发表时间顺序排序。因篇幅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未能将相关研究文章尽数收录,特此说明。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遗憾。

第三,本书编选论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中文与外文刊物所刊发相关论文。

第四,关于本书的编辑说明:一、编选文章尽量保留原貌,其观点、材料、援引文献,概无删改,以便真实呈现鲁迅传记研究发展概貌;二、早期学术论文注释不规范,除个别文章所援引版本无法确定不便增补之外,本书收录文章基本补齐注释各项内容;三、对个别人名和词语按照当下规范进行了统一的订正,如“肖军”“肖红”规范为“萧军”“萧红”;四、为了方便阅读,将个别连载的文章统一为一篇,如张梦阳的《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原为六篇,分六期刊发,本书中统一为一篇;五、鉴于早期论文没有“内容摘要”“关键词”二项,为了统一全书体例,本书收录文章均未保留原文“内容摘要”“关键词”;六、编选文章出处,即原载刊名、刊期,均在文后注明。

在编选本书过程中,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传记研究文章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既能反映鲁迅传记研究发展史的基本概貌,也从一个角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记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一,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鲁迅传记研究文章多为围绕鲁迅传记著作而进行的评论,即所谓书评。书评与严格学术范式下的学术研究论文是两种研究模式,文章体式上的不同即是二者鲜明差别所在。书评注重评论,重点在于对著作进行价值判断、审美判断和情感理解,评论者主体意识比较鲜明;学术研究论文则注重文本解读和深层阐释,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论析,理论色彩更浓。从鲁迅传记研究发展脉络来看,书评是早期研究文章的主要模式,当然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开始进行学术规范和步入快速多元发展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作为那个时期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方向,鲁迅传记研究所呈现的学术特色,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类文章有:王永生的《一部富有特色的鲁迅评传——评彭定安<鲁迅评传>》、李彪的《一部有特色的传记——读林志浩的<鲁迅传>》、徐允明的《一本为青年写的鲁迅传——<民族魂>》等。

第二,《朝花夕拾》文体研究成为鲁迅传记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王瑶在1984年第1期《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探讨鲁迅《朝花夕拾》文体的文章《论鲁迅的<朝花夕拾>》,认为《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但不是自传。这篇否定鲁迅自传性质的文章反而成为学界开始讨论《朝花夕拾》自传性特征或回忆叙事的起点,为鲁迅自传研究开启了新的一页。这类文章有朱文华的《论<朝花夕拾>的文献价值》,郑家建、赖建玲的《<朝花夕拾>:“回忆”的叙述学分析》,王国杰的《是小说,还是回忆录?——关于<朝花夕拾>的一桩公案》,龙永干的《纷扰语境中“记忆”呈现的形态及意义:也论<朝花夕拾>》,王本朝的《旧事何以重提:<朝花夕拾>的杂感笔法》,仲济强的《“朝花”何以“夕拾”:恋爱契机与鲁迅的主体重构》,任辰凯的《<朝花夕拾>研究述评》,邢程的《现实照进旧事——<朝花夕拾>中的“流言”与“自然”》,刘彬的《“腊叶”的回眸——重读鲁迅<朝花夕拾>》,黄立斌的《作为自传文学的<朝花夕拾>》,等等,篇幅比较多。本书共收录16篇探讨《朝花夕拾》回忆叙事和自传性质的文章,占全书三分之一强,这也是编选之初未曾料想到的,充分反映了学界对于《朝花夕拾》文体问题的关注度。

第三,21世纪初开始大量出现鲁迅生平事迹研究文章,突破以往以传记著作为中心的传记研究思路,为鲁迅传记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这类文章虽然与一般回忆性文章一样围绕传主生平中某个时间点或某个事件来展开,但从文章体式、叙述方式到主题思想均不同于一般回忆性文章。一般回忆性文章核心是回忆,通过私人记忆或文献记录来重新组织传主生平事迹,建构传主形象。生平事迹研究文章则以传主生平中某个时间、事件等实史为进入传主内心世界、探索创作思路等更深层次世界的切入点,由表到里,由浅到深,分析传主思想和心灵演进史对其作品创作的多重影响。相比一般回忆性文章,这类文章更具有深度性、学术性、思想性。换言之,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运用传记学方法研究作品,即从对作家传记材料的细致梳理和充分了解出发来研究作家、作品的方法。传记学方法作为文学研究方法之一种,很早就在中外文学研究中被予以实践。无论中国古代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还是现代的以“作者”为中心的批评范式,无论是韦勒克所提出的文学的外部研究法,还是国内有学者所指出“传记研究法主要是将作品结合作者的人生历程来实践的一种比照式的研究,通过考证作家的传记材料与时代背景之后,根据作家的亲身经历、人格风范去推断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与精神轨迹”,都无不表明以传记研究法展开对作家或作品的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向度。本书收录的这类文章有:汪卫东的《鲁迅的又一个“原点”——1923年的鲁迅》、王富仁的《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廖久明围绕《藤野先生》以及鲁迅在日本时期事迹撰写的系列文章等。

第四,21世纪之后出现的另一个鲁迅传记研究新现象是对鲁迅书信、日记等广义传记文体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书信、日记等私人文献属于广义传记范畴,也称为边缘自传。在以往文学研究中,作家书信、日记等私人文献受重视度远不及作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史料性,即为传记家提供写作所需参考的文献价值,但近些年来随着文学研究中开始重视文献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作家的书信和日记等非创作性文体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以此为研究对象也产生了不少佳作。本书收录的这类文章有程振兴的《鲁迅书信的征集与择取》、侯桂新的《钱玄同与鲁迅交往始末——以日记为视角》、程光伟的《“五四”前后: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的活动》等。鲁迅书信和日记篇目颇多,16卷本《鲁迅全集》中,7卷是书信和日记,接近鲁迅全部作品的一半,这还不包括因散佚等诸多客观或非客观原因而“全集”未能收录的相关书信。如此之多的量,作为关涉鲁迅生活、思想、作品的第一手文献,其价值和作用需要学界去全方位挖掘,这是当下传记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五,鲁迅传记写作史梳理与论析是近四十年来鲁迅传记研究一个重要的收获。张梦阳发表于2000年的《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一文洋洋洒洒共6万多字,前后分6期刊发,对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鲁迅传记写作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既有总结,也有评述,不仅对这些传记的优劣、得失作了客观的评述,更是提出了相关建议或意见,并对未来的鲁迅传记写作给予了展望,是鲁迅传记研究史上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传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收获。此外,陈金淦的《鲁迅传记五十年纵横谈》、张元珂的《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等文章都是致力于梳理、总结鲁迅传记写作史方面的佳作。21世纪已走过20多年,这20多年来的鲁迅传记写作特征及其存在问题等,也需要学界关注和梳理。

第六,运用古今中外传记学理论方法研究鲁迅传记,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颇受瞩目的现象。学科界线不清晰,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记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亟需加强相关研究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具有时代责任感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下功夫,运用中外历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具体的传记作品,探索和总结传记文体特征,构建理论体系,助力学科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本书收录的这类文章有辜也平的《论传记文学视野中的<朝花夕拾>》,王为生、邹广胜的《谈<朝花夕拾>的自传性与鲁迅的自我塑造》,陈华积的《论21世纪传记文学中鲁迅形象的塑造》,斯日的《文学作品对传主生平建构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张元珂的《论鲁迅传记写作中的文体问题》等。可以说,这类文章的集中出现,是近年来在学界引起一定关注的关于传记学方法、传记理论研究的直接成果。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最具分量的研究方向,鲁迅研究又迎来一个新的高峰,但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作品研究相比,鲁迅传记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是鲁迅研究百草园中最稚嫩的一枝,无论是在篇目,还是在质量方面,鲁迅传记研究均处于亟需加强和推进的状态,希望更多学界同仁致力于相关研究,让鲁迅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更加完整和系统。

最后,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没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和科研处、人事人才处同仁对学术研究尤其是对传记研究这样一个边缘学科研究给予大力支持,这个课题不会立项、传记研究中心不会成立。世间所有新的开始,都是往昔积累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而言,传记研究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但这个“新”,与几代学人建院70年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辛勤耕耘分不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富饶而优质的土壤,使传记研究中心如同一颗种子,坚挺地冲破泥土,将嫩绿的幼芽伸向地面,指向无尽的远方。

行远自迩,走远路必须从最近的一步走起;跬步千里,希望能够顺利实现将中国现代作家传记资料逐一整理、出版的愿景;笃行不怠,为使传记这个中国既古老而又年轻的文体、学科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努力,毫不停歇。

是为序。


2021年12月22日


作者简介

斯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主编、传记研究中心主任,编审,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记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现代作家传记资料整理和研究”。

出版译著《汉娜·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主编出版“传百·传记文丛”“思想的边界”等丛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北京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创作多篇。策划、编辑、出版的专题文章和图书获得中宣部第三届、第四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奖和第三届女性文学奖、最美图书奖等奖项。

2012年被评为文化部“三八”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20年被评为宣传文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2年当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党代会代表。


出版信息

书名: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

主编:斯日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版次:1

ISBN:9787503971303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