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备物致用——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路径》

时间:2024-09-13


内容简介

“备物致用”是我国先秦时期就奠定的造物思想。器物制造是为了造福于人,因此,发挥好器物的实用性、功用性,才能体现出物的最大价值。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手工艺品由最初的实用价值,到不断被赋予审美意趣乃至“实用”和“艺术”双重属性,甚至人们把手工艺品创造的单纯审美性也看作其生产的“使用价值”。手工艺品制造不但成为支撑老百姓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重要技术力量,而且关联着生产制度、礼仪习俗、生活方式和所属时代的审美理想,折射着个人情怀、时代风尚和地域风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载体。

执着地去创造和传承发扬,追求造物的完美和极致,是造物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要求。正是在这种极致追求下,我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创造出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器物。所以,传统手工艺生产既是物质生产又是文化生产,既是经济现象又是文化现象,这种恒常之美,体现并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所谓日用即道。但是,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已经可以从现代化机器生产中获得,传统手工技艺已经不再是物质生产的主流。不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复合属性,决定了人们在面对机器造物的同质化时,反而会更期待传统手工艺产品传达的与人们精神、感情相连结的文化感受,特别是其文化内涵与艺术韵味所表达的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容易被忘却的文化记忆唤起的人们精神和情感的亲切感,这是任何现代工业的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围绕“备物致用”的生产目的,考察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探讨和揭示当代传统手工艺在遵循其生产属性和发展本体规律的基础上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十分重要。

作者对文化消费市场、受众、生产及经营者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我国城镇居民传统手工艺品消费结构的变迁和现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传承人及生产企业,消费者及投资机构的市场供需、销售方式进行分析,从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生产组织形式、营销体系建构等方面做出整体性、系统性论述和剖析,并结合生产性保护、品牌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与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生产者在市场定位及发展、产品升级、营销模式拓展等方面提供信息参照,以利于传统手工艺品在当代的应用与生产。

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出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当代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环境

第一节 当代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状况

第二节 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审美体认

第二章 当代传统手工艺品消费趋向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品消费行为调研数据分析

第二节 以布老虎为个案的田野调查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产业环境

第一节 手工劳动与机器复制

第二节 当代传统手工行业生产组织形式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走向产业化的手工业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传统手工业

第二节 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手工艺品牌调研

第三节 西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调研

第五章 国营老字号的生产性保护经验

第一节 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当代创新

第二节 荣宝斋产销体系建设

第三节 内联升的技艺传承与品牌推广

第六章 文商旅融合背景下营销机构的自洽

第一节 从自由贸易到集约化管理

第二节 集约化管理的实践与多元化探索

第三节 基层组织机构职能发挥

第七章 走向产业化的传统手工艺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产业环境与消费特征

第二节 传统手工技艺的当代发展与传承

第三节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吴昊,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执行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美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家协会年鉴工委会中央级年鉴工作部副主任。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院科研项目;出版三部专著;在《美术》《红楼梦学刊》等专业核心期刊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平台发表论文数十篇,论文及国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转载。国画作品参加2003年全国画院双年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全国首届当代花鸟画展等。曾任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理论室主任,参与撰写原文化部“‘十三五'时期非遗保护传承研究”课题,组织实施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论坛、图书编纂及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调研等。


出版信息

书名:备物致用——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路径

作者:吴昊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版次:1

ISBN:9787503974885

编辑: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