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缅怀

“剧人”谁不敬吾师——深切缅怀郭汉城先生

作者:安葵  来源:文艺报


  郭汉城老师仙逝后,我在悲痛之中撰写了挽联:思接古今情溢山海骚坛岂祗留淡渍,指点氍毹教化杏林剧人谁不敬吾师。

  汉城老师是诗人,他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在咏史、咏剧、感时、赠友等各领域都写下了耐人反复诵读的诗篇,真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的诗作引发许多友人、书画家挥毫泼墨,以此来表现郭老诗词的意境。《郭汉城文集》(十卷本)将这些书画作品收录其中,表明了郭老对友人作品的珍视。从读者角度看,郭老的作品能激发友人们的创作灵感,亦证明其富有艺术感染力。

  郭老对剧本创作也有浓厚的兴趣,只因工作忙,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创作。但从他为数并不很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剧作充满诗情,充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的崇敬之情。他为张羽和龙女的纯真爱情赞美(《海陆缘》),为百花公主的悲剧惋惜(《青萍剑》),对目连戏中的刘青提充满同情(《刘青提》)。除人物和故事的新颖外,作品还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间种种关系的哲理思考。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剧,也以诗人之笔写评论文章和理论文章,因此读这些文章能使人感到作者的炽热心肠。他为自己的诗集取名为《淡渍集》,他的诗和剧诗、剧论却必定会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十年来,郭老不仅发表了大量剧论、剧评,而且在课堂、学术报告会、戏剧评论会上,在与戏剧界同仁的交谈中,也做过无以计数的讲演和发言,他论述戏曲艺术的规律,阐释党的戏曲政策,针对创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释疑解惑,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意见,对戏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与张庚先生一起,团结带领院内外广大戏曲工作者完成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等多项集体重大项目,培养了学术和理论队伍。他为各地的剧作者、理论工作者的剧本集和学术著作写了近百篇序,赢得了戏剧界同仁的普遍尊敬。

  郭汉城老师将本院的后辈和学生都看作朋友,各地的戏曲工作者也都把汉城先生视为良师益友。浙江剧作家钱法成在给郭老的诗中就写道:“说理精微开妙境,课徒和煦送阳春。”汉城先生给各地的戏曲工作者朋友写过很多信,大多已难找到了。湖南的范正明先生保存了汉城先生给他的数十封信,我认为这是珍贵的史料,就请他把这些信件抄出来,稍经整理后在我当时任主编的《中华戏曲》上发表(现已收入文集第7卷)。从这些信中不仅可以看到汉城先生对友人作品所倾注的心血,也可以看到他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友谊之深之纯。

  汉城老师是我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读书时的系主任,几十年来我一直受到他的亲切教诲。20世纪80年代起,戏曲理论界讨论的问题很多,他经常提示我要关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老师的督促使我不敢偷闲。郭老每有新的诗作,也常复印出来寄给我。他关心国内外大事,写过多篇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很能表达当时广大人民的心情。我也写过词作附和他,还得到了老师的亲自批改,成为了学生时代的珍贵回忆。

  在我的同学中,谭志湘、洪毅等常帮汉城老师做事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院内外的多位同志如万素、何玉人、陈曦、刘茜、李小菊、李玲、王泰来等都常去看望郭老,记录整理他的讲话等。与他们各位相比,我为老师做的事情很少,上面提到的组织编发老师的信件算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再有就是2018年,北岳文艺出版社计划出版《郭汉城文集》,文集主编张林雨先生与汉城老师商量,前面需有一篇比较全面地阐述文集内容的文章,决定由我来写。我到郭老家想听听他的想法,因他年事已高,原以为他不会讲很多,我就没带笔记本,不想他却从早年的学术经历开始,有条不紊地讲了下去,我赶忙要来纸笔做记录。怕他累,我几次提出让他休息他都说不累,一直讲了两三个小时。我写完初稿后寄给他,郭老看后约我再去一次,又讲了半天。我的理解是,汉城老师很想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深入细致地传达给读者和后辈。我认真地对这篇文章做过修改补充并经汉城老师阅后,载入了十卷本文集并在《戏曲研究》上发表,但我深知,这篇小文对汉城老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的论述还是很不够的,每次重读老师的文章我都会得到新的启示。

  汉城老师研究戏曲理论不是根据历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就停止不动了,而是继续关注创作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发展自己的理论。比如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研究并指出了中国悲剧、喜剧、悲喜剧不同于西方的许多特点,他认为对传统戏中的“大团圆”结局不应一概否定,但新的改编创作也应有新的处理。他很重视古典剧作《琵琶记》的价值,但也认为对剧中人物命运应做新的阐释,增加批判意识。他赞赏湘剧的改编,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与谭志湘合作为北方昆曲剧院改编了这部作品。上世纪末,他看到永嘉昆剧传习所改编的《张协状元》的演出后十分高兴,认为这种改编和结尾的处理对中国悲剧美学的体现有新的发展。对现代戏有什么新的探索他也非常关心。晚年他不能到各地观摩,便常向看过新的创作的同志询问或索要录像观看,对现代戏创作如何体现守正创新提出过很多精辟的意见。所以我说郭老的理论是一种“能动”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与生活之树一样长青的。

  郭老辞世,是中国戏曲界、文化界的重大损失,我们缅怀郭老,应该继承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发扬他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风,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戏曲艺术作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序号:京ICP 备 07504941 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