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我院话剧研究所举办“与时代互动——中国话剧30年”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8-12-01


  2008年11月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主办的“与时代互动——中国话剧30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出席会议并致辞。
  到会的有来自在京各单位、对30年的话剧历程和成就素有研究、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徐晓钟、谭霈生、何西来、童道明、黄会林、丁涛、余林、王育生、王福麟、王敏、邢大伦、沈玲、孟冰、周予援、陈迎宪、李春喜、黎继德、杨乾武、马海玲、李迎丰、丁如如、郝戎、孟姗姗等。
  与会代表就以下三个议题进行学术研讨:一是全球化趋势与当代话剧发展战略,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话剧发展战略,三是当代话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与会专家就一些问题发表了看法,并产生了一些不同意见,如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话剧的历史分期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它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理性批判中实现话剧复苏。80年代中晚期,在危机中探索话剧新路。90年代,戏剧理念与实践的反思调整。21世纪以来,回归戏剧本体的努力。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划分标准。
  大家一致认为,30年来,话剧无论在艺术观念的更新,或是舞台实践的探索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绩。出现了《于无声处》、《丹心谱》、《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狗儿爷涅槃》、《洒满月光的荒原》、《中国梦》、《桑树坪纪事》、《天下第一楼》、《地质师》、《李白》、《商鞅》、《黄土谣》、《郭双印连他乡党》等一批优秀话剧剧目,并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工作者。
  与会代表的会议的发言,勾勒了改革开放30年来话剧所走过的历史进程,总结话剧剧本创作、舞台艺术的成功经验,探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艺术理念、实现新的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并对话剧艺术的发展前景做出前瞻性预测。总之,为实现话剧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主持。

(供稿:刘彦君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