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有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故“文心”涵摄“诗教”,“诗教”收聚“文心”,趣尚皆指向针对本有之“情性”行有效之转化。中国文化有关“情”的起源与性质的探讨出现甚早,早在战国时期,“情性”问题就是重要的思想课题,是诸家的共同关怀与共同论述,其中儒家的关切尤其醒目。儒家人性论之所以发达基于其最重视道德自觉与道德教化,涉及人性的问题就无法不涉及人的情感状态问题。儒教就其立教的人性论基础而言即可称为“情性之教”。对于侧重经验性与人间性的常行渐教的儒者,既然“道始于情”“礼作于情”“文起于情”(郭店竹简《性自命出》),比起“复性灭情”这类逆向证成的价值趋向,人类德性养成被认为不可或缺的路径,即包括“因情”“称情”“养情”的“情教”种种。道情两端被视为亘古大义,“情”要表现,“情”被视为“道”展开的可能。情的展开同时就是道的展开,道至情达则是。就此而言,“情”与“理”不仅同出异名,情的状态很可能更基要更根本,也更彻底更究竟。但此“情”并非近古以后尤其“新文化”发动以来更多被认定的“情欲”之情。中国文化人性论的主流同时也是晚近百年被严重湮没的脉络,并非出于对“情欲”的“解放”或“觉醒”的追逐,而是建基于对“情欲”的深刻反省进而所行合理的安排,这一脉络一般即被称为“情性论”或“性情论”。也因此,经由“情”所导引的文化脉络,当然并非个体一身一心所能尽,而是与百年国族的命运互生同构。这一“百年”不止是历史的百年,更属于人世的百年。“百年思潮”当然属于家国,但亦属于个我。
本书以儒家情性观为主要视角,在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集中探讨几组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人物如何经由“诗教”完成“情教”,在性命际遇与情感模式的双重观照之下,试图展现百年中国的文化脉络。作者突破了针对“新文化运动”的论述倾向较多仍局限于外在的、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解读,而是从晚清甚至晚明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中湮没最为严重的儒家心性论入手,试图开掘和发见传统“诗教”在性情化育方面的成效与实绩。经由一系列典范性的个案书写,既对“新文化运动”的定性问题另辟内在的、精神的、心灵的、情性的诠释纬度,更试图为“诗教传统”在“新文化运动”百年之后的当下如何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探查实践之可能。
目录
前言:“情问”三昧与“情性”之教
第一编 文体革命与情性革命
一 仙童之殇:易顺鼎的“真性情”与“晚唐体”诸问题
二 圣童之痛:“章句之儒”的“真情至性”,说黄侃
第二编 制度典章与名物文章
三 “情圣”章太炎:《影观诗稿》内外篇
四 玉成中国:大凝堂,名物文章的制度寄托
第三编 秩序崩解与社会重建
五 实干家的抒情诗:熊希龄的坚守
六 情性,还是政治:郑孝胥的深心
第四编 家族式微与个我挺立
七 从《曾国藩家书》到《聂氏家言旬刊》:曾纪芬及其传统
八 诗何以教与诗以教何,《思复堂遗诗》中的遗诗遗教
第五编 “以性贞情”与诗礼乐教
九 “婚其有道”乎:胡适的“女性观”与唐君毅的“性情学”
十 性情,还是抒情:唐君毅、胡兰成交往的文化史意义
作者简介
秦燕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始修医学,后治文史。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古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文化史。著有《历史的重要》(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袁氏左右》(凤凰出版社2009年)、《青瓷红釉》(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问茶》(初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增订版作家出版社2018年)、《思复堂遗诗》笺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诗教与情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等。
出版信息
书名:《诗教与情教:新文化运动别裁》
作者:秦燕春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版次:1版
ISBN:9787532597529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