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简介
本书凝聚了作者20余年对中国电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也代表了作者对中国电影如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书中倡导电影文化中的诗性精神,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史中,别开生面地挖掘出蒙尘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诗性电影精神基因,展现了中国早期电影的神采与风骨,探究了这一时期电影诗性精神的生成过程、表现形式,以及它与时代、文化、环境、历史诸关系的特征,从中揭示了中国电影史的正根和正旨,对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诉求,给出了回到诗性传统源头走向诗意未来的回应,将为中国当代电影面向世界,赋予长足的启示,对中国气派电影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第一部分为“电影诗学导论”,系统梳理、研究了本书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维柯的“诗性智慧”,亚里斯多德与施塔格尔的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电影诗学,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多宾与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诗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中的诗性,对“诗性”的概念、本质及分类进行了系统阐释,对诗性电影的内涵、电影的诗性与表现形式进行了具体描述。第二部分为“走向诗性的电影”,深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史,对那些电影史上被忽略的、对电影艺术有特别贡献的导演和作品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早期电影人在创作实践中彰显了对自由、平等、美善的呼唤,为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以及人性表现等方面的深化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这一时期中国诗性电影一方面向欧美电影学习、借鉴,一方面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素养,形成了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式的电影艺术形态。深度解析了发现的六种诗性存在形态:诗性写实主义电影、诗性浪漫怀旧电影、诗性表现主义电影、诗性喜剧电影、诗性悲情史诗电影以及诗性写意电影,这些电影以强大的精神性与独特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早期电影的风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电影独特的魅力。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涉及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诗学、美学、文化学、思想史等,走向一条贯通理论阐释、历史研究与本体研究相结合的学术道路,虽然选取了断代电影史中的诗意性状研究,但本书一直着眼于宏观的、整体的电影文化艺术的思考,并且在中外比较研究中开拓新的疆域。本书从诗性美学的角度,挖掘出中国电影史学的另一个世界,即超功利、超现实、超理性的人文艺术高地,彰显了电影的无限生机,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创造了一种自由之境,展现了电影理论批评研究新的转机。
本书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学术专著一等奖。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本书即是对听到“鸟鸣嘤嘤”后的一种相应,也是古月照今尘的一份执念与期许。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电影诗学导论
第一章 “诗性”概念的提出
一 创造力的颂扬:维柯与“诗性智慧”
二 系统的诗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三 兼容的美学:施塔格尔与《诗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电影理论中的诗性
一 陌生化的内心语言:俄国形式主义电影诗学
二 光的冠冕与神话重生:帕索里尼与《诗的电影》
三 “扭结”的浓缩物:多宾与《电影艺术诗学》
四 节制之道: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诗学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中的诗性
一 立象以尽意:中国汉字中的诗性
二 情志并举:诗言志与诗缘情
三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赋比兴的诗性美学
四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意境的诗性本质
五 游心于“道”:庄子的诗性
第四章 诗性电影与电影的诗性
一 诗性电影的内涵:倒影、梦境与形象的直觉
二 电影的诗性与表现形式: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和诗中的投影
三 诗性电影的图腾:半人半神
第五章 中国电影诗性研究现状
第六章 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二部分 走向诗性的电影
第七章 “后五四”时期的影像表达:“人”的觉醒
一 时代的感召与易卜生的影响
二 娜拉之光:社会问题片与女性意识
第八章 人生世相的返照:写实清流
一 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的写实主义
二 新兴电影运动:现实题材与写实手法的兴盛
三 灵魂的写实主义:人性与神性融合的《神女》
四 海上遗珍:《万家灯火》《新闺怨》与市民电影
第九章 乡土意识与乌托邦想象:浪漫怀旧的影像
一 中国早期诗性怀旧电影中的桃花源情结
二 孙瑜1930年代电影中的女性与现代性
三 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心灵:浪漫经典《大路》
第十章 塞壬沉默,歌声响起:表现主义电影
一 内心震荡的映像从阴影的嘴中滑落:表现主义电影
二 表现主义电影的先驱:侯曜、卜万苍、费穆与吴永刚
三 哥特魅影与无源之音:《夜半歌声》
四 20世纪40年代表现主义余韵:《夜店》与《群魔》
第十一章 以笑写哀,悲喜交集:诗性喜剧电影
一 寓庄于谐,笑中带泪:沈西苓与袁牧之的银幕诗学
二 浮世悲欢与苍凉况味:“文华”笔触
三 大时代的忧思与小人物的悲喜:《大团圆》
第十二章 家国故事与镜语赋比兴: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诗电影
一 家国故事:情节剧与忧患史诗
二 多重叙事:平行、对比与交叉相结合
三 复杂人性:反英雄与成长主题
四 镜语:赋比兴与诗性表达
第十三章 写意电影与心灵视像:一代宗师费穆
一 现世边缘,历史主流:诗人导演费穆的电影人生
二 隐喻构建与虚实结合:《狼山喋血记》
三 精神自传与道德神话:《孔夫子》
四 抒情传统与“骚”的美学:《小城之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孙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影学博士,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从事电影历史与理论、电影美学研究。
已出版专著《“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在细语中呼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电影文化与诗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年)、《蜕变与新生:艺术驱动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年)、《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商务印书馆2020年)及诗集《绿色熟悉我的声音》(作家出版社2011年),并发表论文多篇。
诗作入选《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诗歌卷》《中国诗歌年度排行榜》《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多种年度诗歌选本。专著《“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荣获2011-2012年度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学术专著一等奖,专著《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学术专著一等奖。
出版信息
书名:作为精神史的电影史:中国电影中的诗性传统1930—1949
作者:孙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ISBN:978-7-100-18666-7
版次:1
定价:79.00元
开本:960*680 1/16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微信公众号)